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新闻 > 新民周刊专题 > 正文

瞻仰肖像也是一种致敬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0日14:36 新民周刊

  柳 新

  2005年,新一届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英国著名作家哈罗德·品特,美国《新标准》杂志是这样评论的:“品特戏剧的核心是青春期的赛缪尔·贝克特,毫无新意可言,是彻头彻尾的二手货。”

  今年恰是塞缪尔·贝克特诞辰100周年。时间仿佛转回到起点,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20世纪荒诞派戏剧创始人赛缪尔·贝克特的名字,伴随着风靡全球的《等待戈多》,再度唤起人们诠释、理解这位大师的热潮。塞缪尔·贝克特(1906~1989),爱尔兰小说家、戏剧家,长居法国,兼用英、法两种语言写作。二战期间参加抵抗德国纳粹运动,战后返回巴黎,成为职业作家。创作风格深受乔伊斯、普鲁斯特和卡夫卡影响,小说如《莫洛伊》三部曲等,以诙谐和幽默表现人生的荒诞、无意义和难以捉摸,成为20世纪的杰作。他的戏剧成就尤为突出,具有鲜明的反传统特征,强调简洁,注重细节,代表作《等待戈多》1953年在巴黎引起轰动,连演300多场。

  然而在中国,贝克特更多是西方戏剧理论的学院派研究的,贝克特的其人其事,贝克特的文学作品具体包括哪些,创作经验如何……一系列围绕大师展开的记忆,始终像遥不可知的星云,也是国人涉足荒诞派理论的空白。2006年5月,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的文景文化公司策划出品了《贝克特肖像》一书,为这一长久的缺憾涂抹了饱满的一笔。

  《贝克特肖像》的第一大看点在于丰富而珍贵的图片资料,全书共有黑白照片70余幅,囊括了贝克特在伦敦皇家剧院执导剧作时的个人特写和精彩剧照,照片由贝克特钦定摄影师约翰·海恩斯提供,将这位大师的工作、生活瞬间永远定格于挥之不去的视觉图像中,令后人一睹大师的风采。

  权威的作者和精当概要的文字是该书的第二大看点。作者詹姆斯·诺尔森是贝克特生前唯一指定的传记作家,贝克特20余年的至交。作为英国雷丁大学的研究人员,他创办了贝克特国际基金会和《贝克特研究》杂志,撰有多篇关于贝克特戏剧理论的专著和论文,并于1996年成功出版了长达800页的《去你的,名声:塞缪尔·贝克特传》,从而一举成名。

  与这部厚重的大传不同,《贝克特肖像》显然是去芜取精后的凝练之作:全书不到200页,共分3篇纪念文章:“贝克特肖像”、“贝克特塑造的舞台形象”和“贝克特的导演生涯”。前者试图消除常人对贝克特的误解,勾勒出贝克特复杂多面的性格:他既有热情开朗的一面,也有空虚困顿之时;他有时候目空一切,有时候也平易近人;他既乐善好施,也会同仇敌忾。第二篇文章接下来追问:贝克特是如何创作出那些一反传统、令人瞠目的视觉形象的?事实上,作为“视觉艺术家”的贝克特在其塑造的舞台形象中,无不渗透着欧洲经典绘画大师以及现当代艺术家们的双重影响。最后一篇文章则向我们讲述了贝克特与众不同的自编自导生涯。他的导演方法为什么总是那么奇特,甚至匪夷所思?他所遵循的导演原则是什么?作为舞台导演艺术方面的行家里手,贝克特对演员造型、灯光、节奏、舞台设计的探讨往往令人耳目一新。

  有人说,《等待戈多》揭示了人生的荒诞、虚空和无意义;有人说,贝克特的作品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瓦解人们的勇气;有人说,贝克特缓解了传统戏剧带给人们的审美疲劳。

  然而2006年,无论如何,许多人已然等待良久,瞻仰贝克特肖像也是一种形式,对大师致敬。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