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新闻 > 外滩画报专题 > 正文

美国新闻周刊主编:真正敌人是我们意识中的基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8日18:11 外滩画报

  文/ 袁鸣

  Y= 袁鸣

  Z= 扎卡瑞亚

  “我们已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Y: 布什总统在“9·11”纪念仪式上说, 纽约越来越安全了,但《纽约时报》几天前的问卷调查结果却显示,还有三分之二的纽约人不这么认为。您如何看呢?

  Z: 我觉得,美国正变得越来越安全。尽管有人对此表示质疑,但这点应该是毫无疑问的,纽约也比以前安全了。世界上本来就不存在绝对安全的东西,所谓的“安全”只是一个相对概

  念。在一个开放的社会大环境下,只要有恐怖分子愿意以身试法,他们总是有机可乘的。所以,纽约人多少有些担心是可以理解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机场有多少警力、电子探测设备有多先进都不是最主要的。最根本的是应该自问: 我们在伊斯兰世界究竟是赢回了一个朋友,还是又树了一个敌人了? 布什总统并没有就此给出一个明确答案。

  Y: 在我看来,这场反恐战争有些滑稽: 美国连敌人是谁都不知道,也不知道他们躲在哪里。您说呢?

  Z: 关于这场反恐战争,我想我们的敌人就是基地组织,而且可以说,我们已经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你看那些策划“9·11”袭击的组织和个人,他们在阿富汗的基地已经遭到沉重打击,不得不躲藏在阿富汗与巴基斯坦交界的山野。他们和外界的联系受到限制,资金流转也很困难,所以他们完全没有能力再策划一场像“9·11”那样大规模的恐怖袭击了。

  Y: 可是,您是否觉得现在“基地” 已有些超越了实体名词的概念,而成为一种意识形态方面的东西,成为对人们心理的一种威慑?

  Z: 你说得很对。我们刚才提到过, “基地”的架构已受到重创,但我们真正的敌人是我们意识中的“基地”—— 无论是马德里、伦敦还是巴厘岛。在这些同样受过恐怖袭击的地方,“基地” 对人们意识形态的影响在短期内难以抹去。

  这又回到了美国政府究竟是在树敌,还是在交友的问题上: 我们能否让伊斯兰世界融入这个开放的社会整体, 而不是把他们当异类来毁灭? 在这点上,我觉得布什是不成功的,特别是他大张旗鼓的军事行动。

  我认为,要赢得伊斯兰世界作朋友, 就该有个长远、缓和的策略,要让对方看到你的坦诚和友善,要让对方把你当作伙伴。但布什政府并不是这么做的, 他们总是很强横,经常对人指手画脚。我觉得这样不对,这不是伙伴关系。到后来,我们在某种程度上还倒退了,

伊拉克战争是原因之一。

  Y: 目前的中东危机与此有关?

  Z: 对,比如不久前的黎以冲突。在这场危机中,布什政府似乎只关心以色列人的生命损失,而对阿拉伯世界的人员伤亡不以为然,这等于对中东危机的火上浇油。真不知道他自己是否意识到这样做的危害,反正我们旁观者每天都能感觉到。

  恐怖袭击并不是从“9·11”开始的

  Y: 前几天我在意大利出席Ambrosetti 论坛,遇到了以色列副总理佩雷斯、阿拉伯国家联盟秘书长穆萨等人。在对他们的采访中我发现,他们的观点立场都很坚决,彼此难以调和。你觉得他们有可能达成共识吗? 世界能否回退到“9·11”前的缓和状态?

  Z: 有一点要记住: 不是每件事情都应该怪布什政府。伊斯兰极端组织不是从“9·11”才开始的,美国也不是第一个受害者。只是在经历了“9·11”之后, 问题才变得明显,大家才开始一起面对这个问题。

  Y: 不少人认为,伦敦、马德里之所以相继被炸,是因为英国和西班牙和布什走得太近。

  Z: 可是在“9·11”之前,世界上也发生过三四百次大小恐怖爆炸,像内罗毕爆炸等等。布什政府的外交政策固然有待商榷,但伊斯兰极端组织的存在也是一个长期问题,只是近几年才开始被人们关注。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终于认识到问题的存在,这或许不算太坏。

  Y: 这算不算“文明的冲突”?

  Z: 这倒未必。我觉得伊斯兰世界内部并不完全统一,现代派、保守派都有。大多数穆斯林还是向往将来的,他们不会投票给塔利班,不会投票给“基地”组织,他们只在乎谁能帮自己找到工作,谁能许诺他们一个未来。当然,也有一小部分势力强大的人发出了不协调的声音,他们的穆斯林身份被舆论宣传无限放大了。但不管怎么说,这终究是伊斯兰世界内部的问题, 我们可以旁观,可以帮忙,不过最终还是要靠他们自己解决。

  Y: 难道我们只能与恐怖主义长期共存?

  Z: 很有可能。一方面,这是因为随着时代的进步,一小部分人也能依靠技术和网络制造出大麻烦。科技革命成就了Google 之类小企业,也帮助了“基地”组织。科技发展让他们有了更多制造威胁的手段。我们或许可以说服99% 的穆斯林,但不可小觑那1% 的危害。

  当然,实际情况没有听上去的那么糟糕。因为任何组织要动用核生化武器都没那么容易,需要资金和组织,而现在全世界都在盯着呢。国与国之间有合作,各国内部也加强了反恐力度。

  Y: 也就是说,大城市未必总会遭遇“9·11”式的袭击,但多少总是面临着一些周期性的小型袭击?

  Z: 没错。看看我们是怎么应对的吧。起先,人们都反应相当强烈,非常惊慌。“9·11”之后,纽约股市足足用了9 个月时间才渐渐恢复。等到

伦敦爆炸发生后,伦敦股市只用了一天就恢复了; 孟买爆炸大概只影响了一个小时。

  所以说,遭遇袭击的人们固然悲伤,但他们正在逐渐适应,并很快找到恢复正常生活的办法。

  文明进步其实也帮了恐怖分子

  Y:“9·11”的经验教训是什么?

  Z: 自“9·11”之后,我们开始和伊斯兰极端分子短兵相接,这是我们先前没有直接面对过的。第二,让世界受益的文明进步其实也辅助了恐怖分子,完善了他们的行凶手段。

  Y: 我们中国人一向推崇和谐共处, 你觉得这在世界范围内可能吗?

  Z: 这可以说也是我们的一个目标, 但是不是人人都想这样呢? 也许有些人并不愿意与你和平共处。比方说,美国可以和比利时、荷兰友好相处,但是和“基地”组织可以吗? 中国目前还不算世界强国,也没有过多卷入世界纷争。但随着中国在世界上地位的崛起,参与的国际事务越来越多,中国也该考虑起这个即将来临的问题: 我们要秩序,可有些人不要, 究竟该怎样协调?

  Y: 还有个现象,我觉得也值得关注。比如伦敦爆炸案被抓获的肇事者都是年轻人,他们皈依伊斯兰教,成为恐怖分子只是因为他们把拉登奉为偶像。

  Z: 这是个相当严峻的问题。这样说吧,一般人们遇到问题时总会有两种反应: 一部分人会问,我们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另一些人会问,是谁把我弄成这样? 也就是说,有人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有人则把问题推到别人身上。如中国和印度在发现本国发展存在的问题时,就积极寻找出路,改变经济模式,改变运作手段,情况就会有好转。而在中东,事情似乎有些糟糕,大家往往互相指责,互相推诿。在沙特阿拉伯,65% 的人年龄低于25 岁,他们生活在一个不尽如人意的社会环境下, 容易有“究竟是谁把我们变成这样”的想法,有些人就会选择比较极端的解决方式。

  Y: 顺便问一下:“9·11”那天您在干吗?

  Z: 那天我正好请了假,打算去乡下专心写书。9 点多我开车离开纽约时, 在广播里听到的新闻。因为妻子和孩子都在城里,我一听到消息马上折了回去。当时大桥和隧道都封锁了,我等了近12 个小时才回到家。后来假当然没休成, 我写了三个多星期的相关稿子。

  Y: 还记得当时的心情吗?

  Z: 当时手机一直打不通,可能因为每个人都在疯狂地拨打,网络几乎瘫痪。我家离世贸不太近,但我还是很担心, 想马上见到家人。而且在最初几个小时, 大家都不清楚究竟发生了什么事,都在猜会不会有下一波的袭击。人人都很担心。

  Y: 听说现在有不少人上班时,都会在心底问自己: 今天我会活着回来吗? 您有过这样的想法吗?

  Z: 这可以理解。这样的袭击,对所有纽约人来说都是永远无法忘记的。也许有人会说,才死三千多人嘛,比这伤亡更惨重的袭击多的是。但世贸双塔在纽约人心目中是个地标,大家每天上下班看着它高耸入云,从来没想过有一天它会轰然倒塌,变成一堆废墟。

  恐怖分子故意把撞机时间安排得很巧妙: 当第一架飞机撞楼后,所有的摄像机都把镜头对准世贸中心,没想到紧随其后又来了第二架飞机。这样的现场直播对人们的心灵震撼是难以形容的,而这也正是恐怖分子的险恶用心。他们不在乎害死了多少人,他们更关心吓坏了多少人。

  Y: 五年后的今天,纽约人是否恢复了一些信心?

  Z: 这是当然。但对于死难者家属来说,这种创痛永远不可能愈合。

  相关专题:外滩画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