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新闻 > 新民周刊专题 > 正文

乌里-希克:与中国当代艺术品同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0日17:33 新民周刊

  也许是偶然,乌里·希克(Uli Sigg)来到了中国,成为中国第一个合资企业的副总裁,后来又做了4年(1995-1999)的瑞士驻华大使;可又似乎是必然,他关注中国当代艺术,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家。在中国的经历造就了乌里·希克的收藏之路,而乌里·希克成就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

  撰稿/钱亦蕉(记者) 胡慧婷

  9月6日,上海当代艺术馆文献展开幕,作为策展人之一的瑞士著名收藏家乌里·希克也来到现场。乌里·希克是中国人的老朋友了,他有一个传奇的人生,曾经是成功的企业家和外交官,但现在的他却因为艺术收藏而闻名中国。

  创建中国第一个合资企业

  1979年,乌里·希克第一次来到中国,当时的他已经开始收藏西方当代艺术品了,但来中国的身份却是一名企业家。他代表瑞士迅达控股集团(Schindler Group)来和中国政府商谈合资建厂的事宜,迅达公司是一家电梯生产公司,第二年(1980年)与中国方面联合创建的公司,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开先河的第一个中外合资企业,在北京和上海都有工厂,乌里是这家公司的副总裁。

  第一次来中国的体验是非常独特的,当时中国还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在乌里看来一切都是陌生的,一切都很有新鲜感。乌里·希克回忆说:“有很多现在看来匪夷所思的事情,比如刚到中国,我不能单独订宾馆房间,只能和其他人一起分享;整个北京出奇地安静,毫无波澜,晚上8点之后就没有灯光,几乎看不到路人了;平时没有人买珠宝,也没有人打扮……”

  在刚刚步入改革开放的中国,西方国家没有任何与中国共同创办公司的经验,而乌里带领着迅达公司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当时是中国方面主动联络迅达公司,希望通过与他们的合作来推动中国电梯业的现代化。“他们联系了我,问我是否愿意和他们合作,后来才发现原来他们给日本和美国的电梯公司——我们在国际上的竞争对手三菱和奥的斯,也同样发去了邀请函。”说到这一点时,乌里·希克爽朗地大笑起来,自豪地说:“经过艰辛、困难和复杂的谈判后,我最终取得了胜利。”

  世界上最大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家

  年轻时的乌里·希克,也许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今后会成为中国当代艺术最大的收藏家,那时他的梦想是成为运动员,怀着最初的理想,他加入了瑞士国家划船队,“根本没有那么多时间想到底什么是艺术,或者艺术有什么作用”。

  后来,他开始涉足西方艺术收藏。在他来到中国以后,20世纪80年代中期,乌里·希克开始关注中国当代艺术,和他一样,许多西方收藏家也在这时开始表现出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兴趣。在他看来,中国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当代艺术也是在那一时期。乌里说:“我开始注意到中国当代艺术,是因为西方艺术收藏家有收藏过希腊、罗马浪漫主义艺术作品和各种各样的当代艺术品,我自然就想到寻找有没有其他不同的艺术作品。来到中国,我发现那时中国艺术家的大多数作品还是对西方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绘画的模仿,而我对那些表现自我的中国当代艺术更感兴趣。”乌里·希克收藏的另一个目的是了解中国,通过艺术可以了解中国的方方面面。就是由关注开始,乌里从90年代开始了他的收藏之路。

  乌里·希克发现没有其他人和组织系统收藏记录这些艺术品,于是,他决定要填补这项空白。他改变了以前的收藏策略,把收藏中国当代艺术品作为一种整体性的记录,通过作品收藏寻找发展线索和历史轨迹,把这些档案留给后人研究。他说中国是文化上的大国,有很大的疆域,而另一方面与西方艺术发展又存在着20年的落差,“我想来弥补这个落差,为后代留下这20年里的作品。”乌里说。

  收藏之初,事情并不那么简单。当时在中国大陆还没有形成艺术市场,更没有画廊和拍卖行,所以寻找优秀的艺术作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方面西方人对于许多作品也许并不感兴趣,另一方面是根本不知道艺术家在哪里。乌里·希克解释自己最重要的收藏途径是仔细地搜寻合适的艺术家,认识他们,并直接向他们购买作品,舍弃中介。他利用在中国生活工作的便利,访问了众多艺术家,追踪那些他曾听说过而似乎已经消失的艺术品。当然,这样的方式非常有效,但不适合对中国不熟悉或者对艺术不了解的收藏者,它只属于乌里·希克这样的收藏大鳄。近来,他也会通过画廊和拍卖获取少数中意的艺术品,而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也呈现出“唯乌里·希克马首是瞻”的倾向。所以,一般情况下,他在说某个艺术家好或者某个作品不好时都非常谨慎。

  据乌里·希克介绍,他总共收藏了200多位中国艺术家的大约1500幅作品。至于价格,他笑笑说:“我也完全不知道所有这些收藏花了多少钱。”第一幅收藏作品是油画,现在创作那幅作品的艺术家已经停止创作,所以没有人知道这个人、认识他,对于现在的人来说,这幅画可谓意义非凡。

  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

  许多人知道乌里·希克,是因为他在去年中国嘉德国际拍卖公司的一次拍卖会上以1012万元人民币的高价拍下了陈衍宁先生在“文革”时期创作的油画《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这个天价让乌里·希克立刻处于聚光灯的中心。乌里解释说他原本已经与作者接触了很长时间,希望谈好价格私下购买此幅作品,但作者却希望在拍卖会上成交。对于价格,乌里倒并没有很介意,他认为,“那个时代本身就是一个标志,非常重要,无论作品的好与坏,这个话题自身就很有趣,此外,‘文革’时代的艺术作品还是中国当代艺术的早期资源和基础,当时西方人唯一能看到的就是这些作品,并且带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对不了解中国的人来说,是让他们了解中国和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方式,是值得好好收藏的”。这也算是对于自己收藏体系的丰富和完善。

  乌里·希克不仅仅购买艺术品,收藏艺术品,他还把中国的当代艺术家推向世界。他曾经邀请瑞士美术馆馆长访华,把中国艺术家带入世界艺术领域;并且在1998年发起创立了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今年这个奖的大奖颁给了艺术家郑国谷。中国当代艺术奖对于推动中国当代艺术是十分重要的,“无论什么作品,谁的作品,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获得了奖项,就是对于他们的承认”。乌里说,事实上他已经成为一个影响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不仅市场而且创作)的人。

  2005年,乌里·希克在瑞士的伯尔尼博物馆展出了自己长年收藏的中国当代艺术藏品,吸引了众多欧洲艺术家和藏家。他们都非常惊讶,从来没有想到中国艺术是那么的深和广,优秀艺术家这么多,虽然他们在之前有对单个艺术家的了解,但是整体上的认识却是在这次展览中获得的。乌里说,在巴塞尔艺术博览会期间展出这些藏品,不仅出于商业目的,更为了让西方人了解中国当代艺术,“我收藏这些作品,不是为了藏在家里束之高阁,而应该让更多人可以看到它们”。

  乌里·希克对于西方接受了中国年轻的当代艺术家感到非常有成就感。他还打趣说:“200多名艺术家中,大多数非常年轻,我想收集他们的早期作品,同时我也非常关注年轻艺术家的新作品,我不收藏太有名的艺术家的作品,因为它们太贵了,买不起。”乌里认为,中国艺术家必须在不断的交流中得到成长,找到自己的语言。

  成熟的收藏策略

  某种程度上,创建中国当代艺术奖吸引年轻的优秀艺术家,也可看作乌里·希克收藏策略的一部分。乌里有着非常成熟的收藏理念,他不仅拥有自己的收藏顾问团队,而且还有独特的艺术思想——他认为艺术家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他觉得真正好的艺术家应该顺应时代的变化,不断出现优秀作品,但普通的艺术家则会被艺术历史的车轮所淘汰。

  “现在,很多大收藏机构从投资的角度出发,往往和优秀的艺术家签订合约,只要艺术家能创作出作品,他们就全部拿走。这种做法我认为不太理智,因为艺术家的作品有可能会被转手卖给一些无名的收藏家,也没有人知道这些作品接下来会被如何对待,这对于艺术的发展来说是不利的。”乌里说。

  最近这些年,中国艺术市场呈现良好势头,已成为世界最活跃的市场之一。艺术收藏似乎成为一种风尚潮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中小投资者置身其中。对此,乌里谨慎地表示:“市场热得有点过,所有作品的价格都被抬高,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没有标准统统飙升。我认为从目前来看好的艺术品价格并没有到位,大部分却超过了应该有的价值。现在这个市场还不会分析好的还是坏的这样的问题。”

  对于艺术品收藏新手,乌里·希克给出自己的建议,处于这样一个市场环境中,中小投资者不能盲目地购买和收藏。他说:“首先要知道自己为什么收藏,如果是为了投资,那就要慎之又慎,因为很大部分的收藏作品和艺术家也许将来都有可能在市场上消失,因此不得不小心对待。作为收藏家,要多读书,多了解艺术家,当然最重要的是自己喜欢做这些事,还要有冒险精神,收藏还未被肯定的艺术,因为收藏本身就是冒险的投资。从零开始不容易,你要做好一切准备,不断学习,不断了解自己,但是当你迈出这一步,就不要再想太多。”

  第一次在中国当策展人

  前不久,乌里·希克受邀担任上海当代艺术馆(MOCA)举办的首届文献展“入境:中国美学”的策展人,这是他第一次在中国策展。

  乌里介绍说,这次展览的源头就是他的一本画册《麻将》(去年在瑞士的个人收藏展的图录),之所以会取“麻将”这个名字,是因为“麻将从明代开始就有,是一种古老游戏,现在网络上仍然盛行这种游戏,所以也是未来的游戏。我们觉得收藏也是能够投射到未来的,从这点上与麻将相契合。而且麻将是个很中国化也很有意思的名字,麻将牌总共有144张,可以以不同形式摆放,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的展览也可以有不一样的格式,在不同的地方展出,产生不同的效果”。MOCA的创业总监陆蓉之女士看中了《麻将》,并找到乌里·希克,希望他能够担任这次策展,以探索“什么才是最中国的”这样一个问题。

  作为策展团队中的成员之一,乌里·希克不敢马虎,与其他策展人经过了详细而激烈的讨论,“我们以电子邮件和面对面对话的形式进行磋商,由于每一个策展人都有自己喜欢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因此最后决定展出的作品实际上是一个协调”。

  这次首届文献展展览提供给人们数字时代的视觉冲击和独特的美感体验,将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用新鲜的艺术语言表达出来,以中国历史文化和国际当代艺术现况进行比较和对话,回答了什么才是现实真正的中国。-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