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里的神秘故事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2日16:14 南京周末 | ||
-本报记者 周益 【周末报报道】请您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屋架,披上绸缎,缀满宝石…… 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黄金、施以脂粉
请诗人出身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 请您想象一个人类幻想中的仙境,其外貌是宫殿,是神庙…… ——维克多·雨果 1860年10月,这个史无前例的皇家园林遭到了浩劫。今天,孤零零的残垣断壁是圆明园的全部。它以厚重的内涵,表达了中华民族博大的文化艺术,也承载着两个多世纪中华人文历史的变迁,而今已经很少有人能够透过那些满目疮痍、衰微破败的景象,联想起它曾经拥有的恢弘壮阔。 2006年10月10日,为揭开这座皇家园林神秘的面纱而诞生的纪录片《圆明园》在全国公映。 影片《圆明园》是历经五年的呕心之作,于2005年11月完成。它依据大量的史实,透过宫廷画师郎世宁等中国皇宫内西洋人的视角,客观地再现了圆明园。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中国历史上最奢华的园林的成园过程,展现了统治中国两个多世纪的一个大家族、四个帝王真实的皇家生活以及这座壮观园林的兴衰荣辱。影片的主创者试图用这样的方式,静悄悄地告诉我们:圆明园是世界的…… 第一次见到中国皇帝 1715年夏天,一个来自罗马的传教士到达了广州——大清帝国南方的港口。他将从这儿北上,前往帝国的都城——北京。 18世纪初期,欧洲人对于古老的中国仍然十分陌生。帝国的统治者严格禁止西方人进入中国冒险,只有上帝的使者——传教士例外。28岁的意大利人郎世宁,根本就没有想到,他将从此远离故土,在大清度过整整50年。 半个世纪的时间,这个西方人以绝无仅有的机遇,见证了一个帝国的辉煌,也目睹了一座旷世园林的诞生。 1715年12月22日,畅春园。从欧洲到中国的旅行,花了整整一年时间。一路风尘,就是为了取得大清皇帝的信任。天刚刚放亮,一个太监就带我们进了一座花园。花园很大,但太监不许我们四处张望,走路也不能弄出声响。我很奇怪,皇帝并没有住在北京城里的皇宫。 大清的缔造者是满人,他们来自中国北方的白山黑水。紫禁城的新主人很快就发现,看上去雄伟壮丽的皇宫并不适合居住。巨大的宫殿由木头建造,很容易着火。高耸的宫墙虽然能够防止火灾的蔓延,也影响了空气的流通。北京的夏天酷热干燥,皇宫更像一个火炉,习惯于北方寒冷生活的统治者很不舒服。从踏进紫禁城开始,皇帝就开始寻找凉爽宜人的地方。 在北京的西北方向,距离皇宫20多公里,有一片开阔地带。几百年前,这里泉水遍布,称为海淀。就是在这儿,帝国的第三代统治者——康熙终于建成一座离宫。 郎世宁就是在畅春园第一次看见了康熙皇帝。 听说皇帝爱好天文,我们就从欧洲带来了最好的天文望远镜。教会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希望得到皇帝的支持。康熙皇帝对我们的礼物果然很感兴趣。但是,变故突然发生了。后来我才知道,那个被当场抓走的军官与谋反的皇太子有关。 畅春园建成以后,康熙一年中绝大多数的时间都住在这儿,离宫也代替紫禁城成为帝国真正的权力中心。史料记载,康熙的书房摆满了各种各样当时最先进的天文和数学仪器。他在天文和数学方面达到的水平,令人难以置信。这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皇帝。他能够利用仪器,准确地进行远距离测量。康熙甚至亲自给儿子们讲解几何学原理。康熙对科学的态度,在中国古代帝王中绝无仅有。或许,康熙已经感觉到了科学的力量。但离宫中的皇帝永远不会想到,科学对帝国的未来真正意味着什么。 畅春园建成后,紫禁城就冷清多了。除了祭祀祖先和举行庆典,每年只是在冬天,北京最冷的一段日子,皇帝才会搬到这儿,住上一个多月。 18世纪初期,近代科学在欧洲已成潮流;而在大清,痴迷于观测天象者,惟有衰老的皇帝一人。帝国的中流砥柱——成千上万的官员们相信,朗世宁带来的天文望远镜只是给皇帝又增加了一件玩具而已。帝国的基础仍然是延续了几千年的农业文明。一个鲜为人知的建筑世家 雍正登基以后,就开始大规模扩建圆明园。大清的第四位皇帝宣告天下,圆明园将成为帝国的新离宫。我所在的皇家画院就设在圆明园内,皇家画院负责整个圆明园的规划和设计,而总设计师就是皇帝本人。作为圆明园的主人,画院所有的设计工作最后都由皇帝亲自审定。 像康熙一样,雍正在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皇家画院又集中了帝国最优秀的一批画家,他们是中国文人的精华。因此,圆明园的设计既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积淀了几千年的审美情趣,又处处铭刻着总设计师——雍正自己的理想和意志。 圆明园的设计思路主要来自两个方面:模仿中国南方迷人的自然风景;再现中国诗歌与绘画中的意境。 这个景观的设计就来自唐朝诗人杜牧一首家喻户晓的诗歌:《清明》,表达的是一种淳朴的田园情趣;而这个凿池观鱼的想法则是为了效仿杭州西湖一处著名的自然风景:玉泉观鱼。作为帝国的最高统治者,雍正的理想是将现实和想象中所有的美丽和幽雅都汇聚在他的离宫中。 画师们根据雍正的旨意规划设计,但是,这样的设计图在今天看来几乎不可能变成现实。奇迹的创造者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建筑世家。 这是一个雷姓的家族。这个叫雷金玉的人既是家族领袖,也是圆明园的总建筑师。帝国初期,雷金玉在修复被战火破坏的紫禁城时,因技艺超群被康熙看中。从此,雷金玉就成为皇家的总建筑师。在大清帝国200多年的时间里,许多重要的皇家建筑都是这个家族的作品。在完成了帝国的第一个离宫——畅春园之后,圆明园的修建又摆在了雷家面前。 这是在施工前专门给皇帝审查的建筑模型,称为烫样。烫样使建筑布局和空间形象一目了然。它由木条、纸板等最简单的材料加工而成,可以拆卸和灵活组装。烫样充满了中国式的智慧,是这个建筑世家独一无二的创举。皇帝批准烫样之后,具体的施工设计才可以进行。根据烫样,皇家建筑师就能画出精确的施工图。今天,我们只能从这些两个多世纪前的图纸,来想象当年皇家园林的建筑盛况。规模浩大的圆明园凝聚着雷氏家族的心血,也是帝国建筑艺术的最高峰。 包括我在内,为圆明园工作的人大概有好几万,工程持续了整整三年时间。雍正死亡之谜 一年冬天,我奉命去圆明园。在园子深处,一个很隐秘的地方,我们发现了皇帝,他和两个道士在一起。听说一种红色的小药丸对皇帝的身体很有帮助,原来就是在园子里炼出来的。 在雍正超乎寻常的努力当中,大清帝国逐渐走向鼎盛。然而,过度的操劳耗尽了雍正的体力,孤独和压抑一直是他挥之不去的噩梦。在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皇帝不得不求助于传说中的仙药。圆明园给了雍正所有的快乐,也铭刻着这个帝王无法解脱的痛苦。 公元1735年,58岁的雍正猝死于圆明园。没有人确切地知道死因。两百多年后,这些珍藏于紫禁城的皇家档案公布于世,专家们发现了雍正在圆明园中炼丹的大量细节。人们开始相信,雍正很可能死于丹药中毒。 乾隆的一天 雍正去世之后,当年的弘历登上了帝位。这就是大清帝国的第五代皇帝,乾隆。 25岁的皇帝意气奋发,命我为他画像,庆贺登基。我得到特许,可以尾随皇帝一整天。 与父亲雍正一样,乾隆对圆明园充满了感激之情。刚刚即位,就下令扩建圆明园。扩建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圆明园的东面。将近一个世纪的积累,帝国的财富在迅速增加,圆明园的规模也越来越庞大。数百名最优秀的画师云集皇家画院,无数工匠日夜劳作,为离宫的设计建造奉献他们的智慧和汗水。 下午两点左右是用餐时间,这是乾隆一天中最奢华的正餐。皇家饮食复杂而又精致,但每一道菜只能浅尝辄止。即使皇帝很喜欢某一道菜,他也不能多吃。乾隆边上的这个大太监是一丝不苟的监督者。据说,这样做是为了不暴露皇帝的饮食习惯,以免被人投毒。 饭后是乾隆的学习时间。严格的皇家教育造就了一个文化素养很高的皇帝,乾隆几乎每天都要写诗。乾隆并不是一个真正的诗人,他迷恋于诗歌写作有自己的目的。这是一个极其自负的皇帝。在他的心目中,大清的皇帝不仅仅是最高统治者,还应该是文人的精神领袖。 乾隆对大兴土木的圆明园极其关注,他几乎每天下午都要去皇家画院视察,以学者自居的皇帝经常亲自参与设计。皇家画院的设计师、样式房的建筑师、大量的官员以及数万名工匠,所有人都在为日益扩大的圆明园服务,宫殿每天都在增加。 与雍正相比,乾隆总是很从容,他似乎就是为了统治这个大帝国而出生的。 晚上,皇帝会选择和一位妃子共度良宵。有专门的太监对此进行详细记录,这是皇家秘档的一部分。为了大清帝国的延续,必须保证皇家血脉的纯正。 圆明园里荒诞的游戏 今天早上,我要赶到圆明园,参加一个重要的仪式。在宫门口,我碰到了法国传教士王致诚。像24年前的我一样,他今天也是第一次拜见大清的皇帝。 从乾隆即位开始,新一轮的圆明园扩建持续了9年。工程刚刚结束,乾隆就带着他最宠爱的大臣为园中的每一处景观写诗命名。这座旷世园林极大地刺激了第一次来中国的法国人王致诚,他在随后寄往欧洲的信件中详细地描述了自己的印象。 王致诚在信中写到,园中有一个小城,太监们扮成各种各样的角色,商人,工匠,士兵,甚至小偷,皇帝化装成文人混在人群中,几乎不被察觉。集市上货物琳琅满目,丝绸、瓷器、古董……都来自北京著名的商号……为了取悦皇帝的家人,扮演小偷的太监遭到了严刑拷打,我几乎分不清楚真假…… 法国人肯定对眼前发生的事情迷惑不解。这是一出在圆明园上演的大型戏剧,演员是皇帝和他的家族、以及数百名太监和宫女。这个显赫的帝王家族,拥有整个中国,却失去了普通人的生活。通过这种怪诞和扭曲的方式,他们正在享受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快乐。圆明园,皇家生活永恒的舞台。 王致诚的信在欧洲引起了轩然大波,各国皇室开始竞相模仿圆明园。在当时的欧洲,特别是英国和法国,皇室和贵族以拥有中国的东西而自豪,“中国式”成了时尚的标志。 大水法 18世纪中期,在西方沉迷于中国园林的同时,一些来往于大清宫廷的欧洲人也在传送西方的信息。有人告诉乾隆,法国凡尔塞宫的水法名声显赫。水法就是喷泉。在乾隆看来,大清是天朝大国,无所不有、无所不能,理应拥有媲美于凡尔塞的水法。乾隆想在圆明园东边一块狭长的地带,造一座豪华的西洋花园。 我年轻时在法国学过一些建筑方面的知识,皇帝命我负责督造这座西洋花园。中国人对欧洲建筑并不了解,宫廷画师们几乎帮不上忙。这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幸运的是,王致诚和一个叫蒋友仁的法国人可以做我的助手。 在教会的支持下,我们从欧洲得到了大量的建筑资料。帝国也在南方的广州设立了专门机构,从欧洲采购玻璃等建筑材料。但是,最让人头疼的是皇帝对这个工程充满了热情,他在很多细节上都有自己的主张,花园和喷泉的设计草图不得不一改再改。 根据欧洲的习惯,我设计了大量的人体喷泉。但是,在乾隆看来,这些东西不能照搬。在当时的中国,女人暴露肌肤都不符合道德规范,皇帝无法想象,裸体的西洋女人安放在帝国的离宫中是什么样子。 皇帝建议我们用动物来代替。中国有12生肖的说法,一种动物代表一年,每12年一个轮回。但是,铸造这些青铜雕像十分困难。我不明白,工匠们好像忘记了这种古老的工艺。 12生肖终于完成了,我来中国已经整整30年。为了表彰我的忠诚,皇帝赏赐我一套官服。帽子上这颗兰色的宝石象征着我的级别:三品。我已经是帝国的高级官员了。 西洋花园是雷氏家族惟一没有主持的皇家工程,代替他们的是以我为首的几个西方传教士。漫长的工程持续了10多年时间。 对于这些工匠来说,欧洲建筑很陌生,他们得从头学起。最让人头疼的是宫廷太监和帝国的官员。他们的权力很大,但管理方法和思维模式很落后,效率很低。 喷泉建成后仅仅三年,提水机械就被废弃,改为人工打水。废弃的命令来自乾隆,他认为,这些西洋器物只是用来消遣的雕虫小技。自负的乾隆并不知道,就是这些小技的背后,隐藏着一种叫科学的东西。在对待科学方面,乾隆的态度比雍正更为落后。他不仅漠视科学,而且认为科学等于玩物丧志,只会对大清带来损害。这个狂妄自大的皇帝统治大清达60年之久,也注定了帝国不可逆转的衰落。 圆明园被送给一个女人 18世纪中期,大清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帝国拥有世界1/3的人口,粮食产量和工业产值也占到了世界的1/3。国库中因为积存了太多的银子,竟然影响到了正常的货币流通。对于乾隆来说,如何花钱成了问题。空前绝后的圆明园就是在这样一个空前富足的年代建造起来的。没有人知道,修建圆明园究竟花了多少钱。 整个工程还没有完全结束,皇帝就将这座宫殿赐给了他的一个维族妃子。妃子的故乡在帝国的西部,那儿信奉伊斯兰教,这儿将是她专用的祈祷场所。 在平定西部边疆的时候,这个女人的家族由于功勋而迁到了北京。史书记载,她是乾隆曾经最宠爱的妃子。一个拥有世界1/3财富的皇帝,可以用任何方式表达他对一个女人的感情。 为了让皇帝的妃子打消思乡之情,我们在花园的东边重建了她的草原故乡。 像意大利歌剧的舞台布景一样,10幅大型油画根据透视原理,依次镶嵌在5排砖墙上。我将帝国西部的风光搬到了圆明园。 公元1760年,工程全部完成,消息从宫廷传向了整个帝国。 50岁的乾隆沉浸在美梦当中。鼎盛的大清将交给他的子孙,千秋万代地延续下去。空前的自豪感笼罩着乾隆。他达到的成就无人可及,他拥有的荣耀无人可比;他不仅是中国最伟大的帝王,也是无冕的世界之王。 然而,当乾隆在圆明园大兴土木的时候,英国工业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剧烈的变革在西方已经发生,东方的大清帝国依旧在按照两千年前的模式运转。 1766年,为大清皇室服务了50年之后,意大利人郎世宁去世;两年后,法国人王致诚也葬在北京,他为皇室服务了25年…… 相关专题:南京《周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