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新闻 > 正文

被扭曲的“文学GDP”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1日09:35 东方网

  这个题目是阅读余华新作《兄弟》时“跳”出来的。几位搞文学创作和文艺评论的朋友在看了《兄弟》之后,都表示了惊人一致的否定态度。文学作品一旦走向社会,引起读者和评论界的褒贬,很正常。这如同一个作家的作品有好有坏,质量有高有低;论者的评头论足也有进有出,有准有歪一样。

  笔者花了整整一周时间通读了《兄弟》。总体感觉与我文学界朋友的看法相近。在
很长一个时段里,我都暗暗地在向我的这位同乡同姓且年轻又有才力的作家致意。在短短十余年的时间里,他写出了诸如《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好作品,为我们新时期文学漫漫而丰盈的产品长廊增加了些许珠光闪烁的颗粒。作家用犀利的文学刻刀沉静地缕析生活,彻骨沥血,力透纸背,堪称“力作”。这也许是作家长期沉入生活,厚积薄发之故吧。十余年后的《兄弟》却令人失望。《兄弟》的创作不再是用“刻刀”精刻,而是在用“炭笔”涂抹。在很短的时间内,作品由原来计划的十万字,被迅速拉到了三十万字,漫画化的人物,漫画化的故事在小说中比比皆是,留给读者的是一出接一出的荒诞不经的闹剧。在《兄弟》中,人心的内在力量被淡化了,真善美的魅力缺失了,改革开放引起的中国社会的主流变化和被激发出来的空前的活力不见了。流淌在小说中的到处是卑俗与污秽,好有恶报,恶有好报。看完《兄弟》使人想到,作家由“第一部”(《在细雨中呼喊》)到“最新部”(《兄弟》),是令人遗憾地从“力”到“劣”的创作倒退。

  期望作家的每一部作品都是力作、成功之作,这是不现实的。问题在于:为什么一部往往不叫好的作品,却屡屡被市场叫好?一个令人不解的现象是,许多作品是未进锅先炒,未上市先热。近些年来,我们看到了太多的蛊惑人心的炒作名字:什么“美女作家”、“美男作家”、“身体写作”……时间可以说明,这些冠以种种妖艳怪状的炒作花名的作品,其质量、水准乏善可陈,但给出版社、作者所带来的“经济GDP”,却往往令人咋舌。作品的低劣与市场的持高,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兄弟》亦有此类反差现象。

  凡这一类反差度强烈的文学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炒作模式:书未上市,报道铺天盖地,紧接着是书评,作者签名售书,与读者见面会,演讲,被采访等等。有的时候连作者的花边新闻也可成为推销书的“卖点”。在一些畅销书作者的周围,粘着一批批少不更事的“粉丝”们。这所有的、浮华的炒作风潮挠得不明就里的年轻读者们的心痒痒的。动辄数十万的印数报道,使天真的读者信以为作品已成市场“主宰”,若不从速购买则有木讷落伍之嫌。其实,高印数(付与作者高版税)是出版机构为抢“名家”书稿与作者的“合谋”,此类印数签约是否能得到市场认同,本来就是另外一回事。高版税、印刷成本、炒作费、编辑人员开支……使那些在“经济GDP”重压之下的出版社,慌不择路地选择了“先炒、热炒”之策。如今的出版业,光靠书稿质量热销的有几许?此种书稿热炒法,不禁使人想起街头借“托儿”贩卖劣质产品的小摊贩作派。

  当前,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成了某些出版社的至上目标。“作品印数”成了唯一的“成就指数”。一个被扭曲的“文学GDP现象”,不仅没有被有效的遏制,相反有愈演愈烈之势。为了争夺“名家”的书稿,不少出版社水涨船高地互相哄抬,活脱脱像是一个“拍卖行”。一些崭露头角的青年作者在这样的氛围下,眼睛也被抬到了头顶上。你说版税10%,我说不行,得15%;你说给一百万,我说不行,得二百万……弄得这些年轻人分不清东西南北,不知道天高地厚。究其原因,除了这些年轻的作者自身的思想修养“虚亏”外,与出版、新闻机构提供的有害“补品”不无干系。

  一个价值多元的社会,带来了宽容,但同时也带来了迷失。干涸饥渴的青年人,需要的是正确的引导。出版机构对自己所出版的文学作品要进行宣传,出版机构固然要讲“GDP”,要讲利润,但更要注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我国的众多出版机构,在弘扬民族文化,出版更多为人民大众所欢迎的优秀作品,传播人类文明知识诸方面,担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样,报道评介文学作品,也是新闻媒体进行文化宣传的一个重要窗口。媒体是出版机构与读者之间的一座桥梁,一座传播精神文明、文化知识的桥梁。我们的文化新闻报道,必须报道有“道”。这就需要我们持慎重的态度。实践证明:不跟风,有深度,客观中肯,褒贬适当,才能赢得读者的信赖。

  被扭曲的“文学GDP”,使得一部分作家的心态变得相当浮躁。但一个有社会责任心的作家不应纠缠于高印数、高版税,而应执著于创作的追求。潜心生活,十年磨剑,努力多出精品力作。特别是曾创作过多部好作品、有潜力的作家,更不应跟风创作,为高印数所盅惑,唯“GDP”是从。

  风起潮涌的改革大潮,给中国大地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也给作家们带来了空前丰富的写作矿藏。今生今世,此时此刻,是作家们出好作品的良辰,也是出版界出好书的美景。须知:劣质的文学作品或许赢利一时,优秀的文学作品却未必不赢利;劣质的文学作品留不住的是时间;但优秀的文学作品,却将被历史永久的记住。

  孰利孰弊,还望出版界、作家们思之,择之!


作者:余之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