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法律与生活专题 > 正文

华人孩子与美国教育家庭学校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3日14:25 《法律与生活》杂志

  来自台湾的郑先生,是电脑工程师,一个性格开朗、豪爽健谈的基督徒。我是从郑先生那里知道家庭学校的,因为他的三个女儿正在接受家庭学校的教育,学校的校长和惟一的老师就是拥有教育学硕士学位的郑太太。

  所谓家庭学校,顾名思义,家庭就是学校,学校就办在家里,老师家长合二为一,学生孩子合二为一。从办学程序上看,让孩子留在家里上学,要比送孩子去学校上学复杂得多
。为了保障学龄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开办家庭学校必须向政府登记注册,学校的教师也就是家长必须具备相应的教师资格,同时,为了保证家长履行教师的职责,不变相剥夺孩童受教育的权利,政府有权不定期探访。既要有心,还要有资格,还要配合探访,这样的家庭可不多,所以家庭学校很少见。

  郑太太是出生在美国的第二代移民,那时候中小学里的华人孩子凤毛麟角,不要说同班同年级了,就是整个学校也不过只有两三个黑头发黄皮肤的东方人。或许是那段时间留下的痛苦回忆太多,郑太太就怕她的孩子们重蹈覆辙,所以宁愿辞职在家,竭尽全力教育她们。

  郑先生的中小学教育是在家庭学校完成的。郑先生的父亲是中学教师,鉴于男孩比较调皮,且当地帮派现象严重,郑先生就留在了家里,在父亲的教导下,完成了学业,然后来到美国上大学。家庭学校对于郑先生来说,还是温馨愉快的。所以郑先生理解并支持太太办家庭学校。

  郑家的家庭学校相当成功,三个小姐妹不仅都通过了所在年级的标准考试,而且举手投足间的落落大方和彬彬有礼,不能不让人刮目相看。每个礼拜日,看到郑家三个小姐妹,穿戴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和其他的孩子们在一起快乐玩耍的时候,我都挺羡慕的。

  这次考试你是第几名

  华人家庭历来重视教育,华裔孩子在考试中的优秀成绩就是明证之一。不过,对于华裔家长来说,分数远不如排名的次序更能说明问题。因此,家长们对第一名的期待超过了对100分的期待。偏偏学校不会按着考试的分数排名次,道理很简单,考试成绩属于个人隐私,未经本人允许,任何人都无权将其公布于众。

  于是,“这次考试你得了第几名”,就成了不少华裔家长看到考试分数以后,私下里向孩子询问的第一个问题。

  萨米是一个热心随和、乐于助人的好学生,同学老师都很喜欢他,他也因此得到了由校长颁发的品行优秀奖。不过萨米的妈妈心里总有点儿“打鼓”,因为从考试成绩看,萨米很少得满分。如果萨米能够回答妈妈关于“你是第几名”、“谁是第一名”之类的问题,相信“知己知彼”后的妈妈心里就踏实了,可惜萨米无法回答。被追问烦了,一向说话礼貌的萨米,忍不住也会冒出一句:“你为什么总是问相同的问题,谁得多少分,是不是第一,和我有什么关系?”

  一次数学测验,萨米因为粗心丢了十五分,萨米的妈妈就此为借口,向老师了解萨米究竟是否真的属于优秀的学生。同以往一样,提到萨米,老师仍然赞不绝口“好男孩”,提到本次测验成绩,老师不以为然“下次细心一点就好了”,提到名次,老师一脸认真“真的,还是不错的”,至于萨米今后应该如何更上一层楼,老师诚恳地说:“相信他,他的将来错不了。”八十五分还叫不错,这学校是不是太放纵学生了?

  对同一件事,为什么老师和家长的反应截然不同?答案只有一个,教育的宗旨不同。

  教育的宗旨

  教育的宗旨究竟是为了对付考试,以便在日后升学的竞争中出类拔萃,还是为了培养一个人的品行操守、能力才干、文化知识、言谈举止等基本素质,以便日后安身立命于人间?

  在中国的传统中,教育以育人为目的。古人云:人或可以不食也,而不可以不学也。不食则死,死则已;不学而生,则入於禽兽而不知也!与其禽兽也,宁死。可见惟有接受教育,人,才可以成为人。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修身,“教书育人”中的育人,目的都指向了人自身。所以,培养人的素质,是教育的最高宗旨,需要个人、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互相配合才能达到。可惜到了近代,在升学主义的压力下,教育的育人功能日渐衰退,升学率成了衡量教育质量的惟一指标,片面追求分数耗损了孩子们的精神和体力,其结果,造就了一批高分数低素质的应考型的孩子,毁掉了不少原本可以成为高素质人才的孩子。

  萨米的妈妈和大多数的华裔家长们,都是近些年在经历了过五关斩六将的层层考试后,好不容易地来到了美国,以往的人生经验,使他们不能不重视分数。然而,今非昔比,在不同的时间空间里,经验是无法复制的。成长在人间美国的华裔孩子们,他们所接受的是素质教育,他们对分数的认识和父母不一样,在他们未来的生活中,即使是近在眼前的升学竞争中,他们依靠的是个人的基本素质而不仅仅是分数。

  每个学年结束时,几乎每一个学生都能欢天喜地的捧回奖状来。除了按照学科分类的这奖那奖以外,还有很多是根据品行操守所颁发的各类奖项。这不是搞平均主义,因为每一个孩子身上,一定都有值得表彰值得奖励值得大家来学习的优点,包括满分,包括全勤。

  学校鼓励竞争,但绝不鼓励攀比。“人生中重要的对手只有一个,就是自己”的思想深入人心,孩子们没有不愿意在考试中取得优秀成绩的,但如果目的是为了胜过别人,证明自己比别人强,那么无论结果如何,就动机而言已经输了,不仅输给了自己,而且输给了每一个没有攀比心态的别人。

  萨米的姐姐对萨米所说的一段话,我想可以算是美国的孩子们对素质教育的一种诠释吧:要花时间下功夫训练自己成为一个勤劳的人,不为别的,就为勤劳不仅是美德而且也是能力。考试高了五分低了十分是小事一桩,对未来没有什么影响,不必放在心上,但是,是否勤劳,会影响整个的人生。萨米,你必须经常问问自己,是不是一个勤劳的孩子?如果不是,那就奋起直追,一个懒惰的人,即使考试总得满分,也终将一事无成。

  一个都不能少

  “不能让一个孩子掉队”也可翻译为“一个都不能少”,这是2005年美国总统布什公布的教改计划。在这个计划中,学校必须培养每一位学生在法定时间内完成学业,成为合格的毕业生。这个计划对于那些完成学业有困难的学生,无疑有着雪中送炭的意义。

  每一年,州政府主管教育的机构都会根据学校的各项教育指标,对学校的办学质量做一次全面的评价,并将结果以及按此结果所排的名次公布于众,各校教育水平的高低,便一目了然了。以往,在这样的评比中,学校在全市全州全国范围内的标准考试中的平均成绩,对学校的排名次序至关重要,而“一个都不能少”的计划则把学生的考试成绩的合格率,提到了空前重要的位置上。

  “一个都不能少”的计划,迫使学校将教学工作的重点由以前的“拼平均成绩”,转移到“拼及格率”。该计划对学校提出了相当严格的要求:必须想方设法帮助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通过各级的标准考试,决不能容忍对学习成绩落后的孩子采取放任自流听之任之的态度,决不能让哪怕是 1%的“不及格率”成为被教育遗忘的角落,有一个孩子掉了队,不仅是个人的耻辱,更是学校的耻辱乃至整个教育制度的耻辱。

  实施“一个不能少”的计划以来,各校都调整了教育资源的再分配,以前针对学习优秀的孩子所开办的“资优班”(相当于快班),或者停办或者维持现状。而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所开办的“提高班”(相当于补习班),必须加强加强再加强,直至没有一个孩子掉队。

  由于华裔孩子成绩比较优秀,所以该计划不仅不能使他们直接受益,而且“资优班”的停办,使他们或许还得蒙受损失。但是,这些孩子在美国教育下所形成的价值观道德观,使他们对“一个都不能少”的计划所表现出来的热情和支持,远远超过了他们的父母。

  (摘自《法律与生活》半月刊2006年8月下半月刊)

  相关专题:法律与生活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