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健康 > 健康大视野专题 > 正文

中国传媒人健康三个拐点 三种病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30日14:50 健康大视野
中国传媒人健康三个拐点三种病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疾病贯穿于传媒人职业生涯的始终,并随着传媒人的成长而成长。传媒人职业发展的不同时期,对应着不同疾病。少了这些职业病,传媒人就是不完整的传媒人了。(引言)

  文/李鹏

  传媒人的成长是思想上、行动上乃

  至形成写作风格的关键环节,是

  由量变转向质变的飞跃衔接点。由于传媒行业的特殊性,在成长的同时,不健康的工作方式和习惯让健康渐渐远逝。

  拐点一:适应性拐点

  目前媒体招聘新人的大致规律是:先海选报名,后笔试、面试,符合条件的“苗子”要见习三个月再决定是否录用。朝气蓬勃的大学生,怀着对记者职业的高度崇拜和向往,历经激烈的竞争“杀”出重围进入见习期,思维活跃、行动迅速、不怕吃苦、敬业奉献,他们初生牛犊不怕虎,拿到新闻线索就会激动不已,迅速赶到现场了解情况,耽误吃饭、睡觉哪怕连夜奋战都毫不介意,目标只有一个——早日成为一名正式记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实地锻炼,有的新人能很快适应所服务媒体的定位、风格,写稿、发稿量甚至比肩老记者。表现突出的新记者往往给媒体带来清新之风,他们脑勤、嘴勤、手脚勤,见稿就写,常常数量上“高产”,

  “适应性拐点”在三个月左右出现。除了见习期满顺利转正迈入新闻大门,侵袭传媒人的病痛也随之而来。这个时候由于年轻气盛,体力充沛。影响今后的不健康习惯不自觉的就养成了。作息时间被轻易打乱,工作后无节制的娱乐等等都对青春健康的身体进行了破坏。胃病成了这一时期最代表的

职业病

  拐点二:成才性拐点

  怀着一腔热血,带着社会责任感、对事业的不懈追求,传媒生涯渐入佳境。媒体多是沿用多年来的行业“分口”体制,一名记者(或者更多)分工负责某一行业、领域的报道,和行业部门领导、通讯员混得渐渐熟悉,对新闻线索价值的判断基本准确,对各种新闻题材、体裁能驾轻就熟。

  从业一两年的传媒人,大多是新闻单位一线活跃的骨干,见报稿件数量多,稿件写作质量、思想深度也有提高;新闻采访方式方法、新闻写作也渐渐形成个性风格,对分管行业的发展来龙去脉比较熟悉,新闻选题、采访向纵深发展。套用商品生命周期规律,这个时期的传媒人处在导入期后第二阶段——快速成长期,也是传媒人职业的黄金时期。优秀的传媒人才华得以挥洒。

  而这时,与之前在外颠簸、跑关系、找选题不同的是,传媒人有了更多的时间坐下来写出一篇篇高质量的文章。 久坐与不运动导致了传媒人肩,颈,腰等部位都不同程度的损伤。

  拐点三:转型性拐点

  无论是党报、党台,还是新兴的都市类报纸,在记者岗位上干了5年都是当之无愧的“老记者”了。这时,大部分人创业、敬业的激情逐渐退却,事业心归于平淡,“职业怠倦征”开始显现——习惯于拿拿红包、拉拉关系、吃吃请请,利用朋友圈子办点私事;习惯于在通讯员的稿子上署上大名脸不红心不跳;也习惯于投机取巧利用网络、电子邮件等代替现场调查采访,还坦然自若写上“记者在现场看到”……

  所谓转型性拐点是指“老记者”很多都开始了或大或小的转型。有的在工作岗位、职位上提拔重用,担任采编部门负责人,身份从“演员”转型成了“导演”;有的仍然坚守一线,或扛起“首席记者”的重担,或成新记者的领军,业务能力和水平开始焕发第二春,策划出有深度、有思想、有影响的活动或报道,成为媒体绝对的中流砥柱。

  应酬和交际成了这个时期传媒人的最常见“工作”。肚子大了,腰也粗了,气也有点喘了,常见的“富贵病”也接踵而来。另外,身处部门领导岗位的“老记”们,压力大也成了这个时期传媒人的特征。

  传媒人成长的三个“拐点”不是绝对的,有时会重叠甚至跳跃。对传媒人来说针对不同“拐点”的成长期特点,应该养成正确、健康的工作习惯。毕竟一个好的身体才是事业成功的根本。

  因风起 遇事疯(2级标题)

  遇事躲犹不及。而传媒人在突发事件袭来的时候,却冲锋在第一线。他们是一群“人来疯”与“事来疯”。(引言)

  文/李鹏

  汽车司机易患颈椎病,久坐办公室

  的人易得腰肌病,玩儿焊枪的易

  得眼病,教师易得咽喉病。起早贪黑,没日没夜是所有传媒人工作的写照。出于对新闻的敏感和对工作的严谨难免会让传媒人落下这样那样神经兮兮的怪毛病。

  关于传媒人的怪毛病有这么两个笑话。一是麻木不仁。干传媒,尤其是干社会新闻记者干时间长了,对天灾人祸、烧杀奸淫根本无所谓。线人打电话来,说,哪哪哪,又出

车祸了,赶紧来,记者会问,死人没?对方答,没死。记者二话不说,立马扣了电话。这事好理解,只有极端和冲突,才构成新闻价值,记者不去,情理之中。但是养成这样的职业惯性,不好。有一天,岳父说,东村大姨子过世了,您紧接着来一句,“死人没?”不好,是要断了姻缘的。二是疑心太重。干记者时间长了,龌龊事情也见得多了,凡事都小心翼翼,凡事都不敢不信,但不能全信。怎样?求证。这对新闻来说,是好事。但是放在日常生活,不好。我们做新闻的有一句名言,说道:当你妈妈说她爱你的时候,对不起,请求证一下。这句话对做新闻来说,是好事,但是真的要放在日常生活之中,非媳妇泡汤不可。

  不管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传媒人总是神经质的。用惯了公司的电话,回到家里也会有意无意的先拨外线,再按正常的程序打电话,往往听到的是“您所拨打的号码是空号”,或者干脆就没有任何提示音,在寂静中恍然大悟。电话通了,不管是主动打电话,还是接电话,也不管是熟人还是陌生人,都会很客气的在第一句说声“喂,您好。”客气得能让电话那头的哥们、姐们激起抽人的冲动。

  传媒人看杂志不先看内容,看得是版权页,看得是策划选题,看得是对手又有了什么新栏目,以便了解同行发展的趋势,顺便抄袭下别家的选题,实乃“天下文章一大抄”。第一遍看了大概就开始认真的阅读杂志的内容,手里随便把玩支笔,在杂志上点来点去,激发出灵感了还要写上几句话,便于日后延伸出新的选题。整体来看,更像是杂志出版后的评刊专家。

  一般人看电视看得是节目内容,图得是解闷找乐,了解新闻。传媒人看电视则会不同,经常会注意今天屏幕上主持人的衣着和往常有什么不同。吸引他的往往不是节目本身,也许传媒人也不知道他能在电视里看出来什么真正能吸引他的地方。

  日常生活中闲聊唠嗑,不管什么场合,听到有人说了一句不错的话,传媒人就会默默记在心里,怕忘了还会急着找笔记录,随手一写,心里暗自得意。等真正要用的时候才发现,不知道记在什么地方了。别人说了一件刚发生的事,传媒人会先问哪个媒体,第几版,谁写的?完全不理会这件事发生的实际意义。

  传媒人和朋友聚餐吃饭,总会在餐厅里四下乱看,在这个时候有着和小偷一样的特征。但他们关心的是有没有名人在场或者顾客和店主之间有没有发生纠纷,再或者是看服务员的服务态度。如果在餐桌上能认识新的朋友,介绍时说是某某公司的,传媒人甚至在还没有记住对方名字的时候会先报出“你们公司的总经理或某某副总怎么怎么样了……”,在说这些话的同时,一定会首先把自己的名片递给对方,末了还不忘加句“有什么需要帮忙的给我打电话”。

  乔翌 柔软的粉丝(2级标题)

  乔翌是亿万“粉丝”的盟主——中国粉丝网的总裁。不做违背心意的事,少干透支体力的活是他的座右铭。于是乔翌身和谐、心柔软、事通达、神自在。(引言)

  文/乔翌

  心态·柔和

  把心放柔和,“铁了心做事”不但不会成事,而且会伤身。

  创业也好,工作也罢,凡事离不开“名”“利”二字。“名”与“利”固然是衡量我们事业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但是和养生却有冲突。从古至今,长寿者多为“淡泊名利”之人。但这并不是说创业就一定不能养生,作为一个创业者,有一个很重要的心态对养生还是很有好处的,那就是积极向上的心态。

  但这之中也潜藏着很大的风险,“名”与“利”仿佛两个巨大的磁场,时时影响着我们的身心。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做什么事情都是“铁了心去做”,那么,可以想见,这“铁心”不是被“名磁场”拉过去,就是被“利磁场”扯过去。我们的心便在两种力量的东拉西扯中失去平衡,结果很可能不但没有成事,反而会伤身。

  把心放柔软,不倒向“名”,也不趋向“利”,专心做事,结果随缘。反而会在一种平和的心境中客观地观察境遇,做出判断,并有更大的机会获得成功。而把心放柔软的人,因为不会被“名”“利”左右,也少了许多被人利用的危险。这点上,我和我身边的一些朋友都有所体会。

  而把心放柔软的人,身体也自然处于一种平衡稳定的状态。内部协调,外部理顺,这对一个渴望身体健康的人来说至关重要。否则,任凭吃遍各种补品,玩遍各种运动,都无法让自己的身心得到调伏,用时髦的话讲就是“亚健康”。

  此外,创业的人遇到事情多的时候,这时候只要按条理、按轻重缓急去做,不要去想“事情多”,否则心头又加上“事情多”这件事,那就是自寻烦恼了。当初在fans123.cn即将上线的时候,一个月的时间,诸多头绪需要理清、决定、付诸执行,因为时间紧,项目一度面临很大的危机。但大家仔细将头绪理清,沉着应对,很快迎来了转机,并进而促成了很好的合作。记得当时一个同事嘴上长满水泡,后来自我解嘲:“早知道这样,就不长这玩意了,不能帮忙,只给添乱,弄得我脑瓜子生疼。”

  运动·舒适

  真正和谐的运动包括两方面:一方面让自己的身体欣赏美和获得舒适;一方面让自己的神经欣赏美和获得舒适。

  亲近自然是大家都认同的,可以让自己的身心获得放松,欣赏自然的美并获得舒适的感觉。一般这时候我是喜欢把手机关机的(当然在那段时间确定没有重要事情的情况下),古人所说“偷得浮生半日闲”,一个“偷”字就大抵说出了我当下的情况。

  这其中我最喜欢的和自然亲近的运动是骑射。骑射是古人的技能,如今已经不列入现代运动的范围了,但在汽车和电子计算机的时代,你如果能够有此尝试的话就会领悟到它其中的意韵。古人的狂野与豁达,纵横的心绪和驰骋的视线再也不会被高楼大厦钢筋水泥所禁锢,放飞自己在马蹄和风声之中。而在高速的运动中发现、锁定、瞄准、击中目标,也是对一个商业人士很好的锻炼。

  但是只在工作环境和大自然之间切换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加上日常生活环境中的运动休闲:购物、散步、看电影、逛商场等等。我自己是很喜欢去美术馆和古玩市场的,可以很好的放松紧张的神经。人每天要主动或被动接收成千上万的信息,在这当中要自行过滤掉大多数的垃圾信息,要有效的缩短这项运动就要学着审视信息中的美与丑、好与坏、利与弊,这对神经也是一个运动量不小的工作。因此,让神经进行适当的放松运动也是必不可少的。欣赏美术作品和古玩就是很好的方法。

  此外,还有一个不能称之为秘诀的小窍门:强迫自己走动。办公室里坐了几个小时,头脑有些麻木了,到办公室外面转转(千万别乘电梯)回来后就保有了新的工作热情和兴奋状态。虽然多数公司是不赞成这样的,但放松和运动后的员工,无论工作效率和思想思维要大大好于钉坐的同事们。

  饮食·合理

  民以食为天,食补在中国很有传统。但针对那种身体出状况了,才想起调节饮食的做法,我更倾向于培养一种合理规律的饮食习惯。

  谈一些我自己的体会:蒸菜健康且做法简单,除了胡萝卜其他一般的蔬菜都很适合蒸食,是饱含营养的好方法。现在的鸡鱼肉蛋菜都或多或少的含有化学成分,野菜却在悄悄的成为我的主要蔬菜。在公共场合,我感觉吃海产品比较合理。在外面喝新鲜果汁最好了。吃葡萄不吐葡萄子,对心脏好处多多;粗粮是主食的偶尔替补,有助肠胃的功能。

  此外,偶尔下下厨房,自己动手犒劳一下自己也是一个既能放松脑子,又能慰劳肚子的好办法。再者,对那种时刻不忘提高自己的事业狂人来说,偶尔下下厨房也是一种修炼。“治大国,烹小鲜”,手法、火候、分寸拿捏,看开了,用心了,其实许多道理是相通的。而且稍加琢磨,自己也可能改进些新产品出来。

  最后,和大家分享一道我改进的私家菜吧,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尝试一下。

  私家菜:青豆牛肉

  材料:

  青豆(豌豆)、鲜牛肉(切丁)、胡萝卜(切丁)、葱姜蒜少许(随意)、奶油少许。

  做法:

  青豆、牛肉、胡萝卜沸水煮5分钟控水出盘,色拉油炝炒葱姜蒜,青豆、牛肉、胡萝卜倒入锅中同炒,放盐、糖。出锅,撒上奶油即可。(乔翌 中国粉丝网总裁)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