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郑州晚报《独家责任》专题 > 正文

兵马俑变成煤坑的危言拷问 当事专家否认其言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8日13:35 郑州晚报
兵马俑变成煤坑的危言拷问当事专家否认其言

虽然受到了传言的影响,可前来参观的游客数量并未减少。郑州晚报记者 杨宗锦/图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核心提示:7月6日,“专家称秦始皇兵马俑百年后变煤坑”的消息经媒体披露后,迅速被国内几家门户网站转载,一时间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仅新浪网的点击率上就排行国内新闻第一位。光洁白纸24小时变黑、1400件兵马俑染上真菌等问题成为焦点。真相到底如何……《郑州晚报》独家责任记者走进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秦始皇兵马俑遭劫难?

  又一阵急促的铃声响起。

  “对不起,请等一下。”正在接受《郑州晚报》独家责任记者采访的赵昆抱歉地摇摇头,抓起电话,电话里一位自称万姓的男子热切希望与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合作,共同解决兵马俑遭遇的空气污染问题。该男子自称在深圳经营一家专业公司,处理室内空气粒子反应状况。

  类似这样的电话不止一起。7月6日,7月7日这两天,熟悉的和陌生的电话一起涌向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关注兵马俑被空气污染严重侵害一事。而专事兵马俑技术保护工作的文管部成为博物馆的“灭火”中心。

  “专家称秦始皇兵马俑百年后变煤坑”的消息7月6日在一家媒体登出后,并迅速被国内几家门户网站转载,一时间成为热门话题。消息里说,由于遭受严重的空气污染,享誉海内外的西安秦始皇兵马俑正在缓慢风化。这些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的老古董开始地面生活后,出现“水土不服”症状。由于暴露于空气之中,兵马俑一直面对氧化、水侵的威胁。专家预言,照目前的速度发展下去,最终,兵马俑的鼻子和发型都有可能消失殆尽,双臂也有可能从身体上脱落。

  这名专家还担忧:如果不加以保护,兵马俑百年后将变煤坑。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1987年获得世界文化历史遗产的秦始皇兵马俑成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如果真如文中所言,其承担的社会压力可想而知。

  文中称专家系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环境专家曹俊吉(音译)。后经记者核实,其真实姓名为曹军骥,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

  调查得知,曹军骥目前与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正在合作项科研项目,联合开展“秦兵马俑博物馆室内大气污染特征”项目,该项目于2005年3月3日正式启动,合作期限为2年。

  几个疑问的推断

  关注的焦点集中在空气污染。报道称,有科学家把一张光洁白纸放到兵马俑博物馆内,24小时后,它已满布炭微粒,变得灰黑。正是这些污染物令兵马俑失去光泽。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文中引用了国际知名空气质量专家朱迪斯·周和约翰·瓦特森的话,“一个推测是来自于游客们的呼吸和身上衣物的化学物质中的氨类物质。”也就是说,许多污染源可能是来自于每年大约150万的博物馆参观游客。

  另一个断言是秦始皇兵马俑遭遇的霉菌问题。报道里说,除空气污染外,兵马俑还曾被40多种真菌吞噬过,在兵马俑中,有1400件染上真菌。

  以曹的身份和所从事的科研项目,其断言的分量不言而喻。然而,当第一时间获知此消息的赵昆打电话给曹军骥时,却被告知关机。

  因项目合作与曹军骥结识的赵昆说,这件事估计是曹军骥那方面出了问题,并就解释了几个疑问。

  关于光洁白纸24小时变黑的问题。赵昆说,这是一种收集空气颗粒的实验,真实情况是,在实验过程中,支起一张干净的过滤纸,在过滤纸背后再架起一台抽风机,不间断地吸风形成强大的吸引力。在这种吸引力的作用下,24小时后,过滤纸上吸附了大量的颗料,形成灰色。

  “这仅仅是一个实验,通过短时间的加速实验,比照出目标物吸附颗粒的程度。”赵昆说,这短短的24小时,可能相当于真实环境中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上千件兵马俑染上真菌的问题。赵昆说,秦兵俑一共分布在3个坑里。1号坑共出土1087件兵马俑,坑内现在展出820件;2号坑共出土不到200件;3号坑共挖出68件,其中已经修复的48件在坑中展出。“所有展出兵马俑加起来,也不足1400件。”

  赵昆所说的在坑中目前展出的兵马俑数量可以在展厅中印制外卖的书册中得到证实。

  当事专家称非其所言

  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要求下,7月7日15时,曹军骥出现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会议室,向媒体解释,“此前的报道完全是一种谣传和误解。”他说,这全是记者在误解、夸张的情况下造成报道失实,而非他本人的断言。

  尤其是白纸变黑一事,他说是“非专业人员误解专业人员的操作流程,从而造成误会” 。

  霉菌则是另一个误会,“ 已经处理过,并且是挖掘文物中出现的正常现象。”

  曹目前是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气溶胶与环境研究室副主任,研究空气方面的课题。与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合作的项目是,秦兵马俑博物馆室内大气污染特征,该项目于2005年3月3日正式启动,合作期限为2年。

  同时参与合作项目的还有另外两家机构,即香港理工大学和美国沙漠研究所,这两所机构与曹军骥曾有过合作。

  这次合作项目,旨在能让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建立起能独立运行的文物环境实验室,架构文物保存环境观测系统,实时监测遗址区内对兵马俑等陶质文物有重要影响的微环境变化,并开展微气候、腐蚀性气体(SO2、NO2和O3)、大气气溶胶(酸性、碳和矿物)和降尘的联合观测,尤其在文物遗址保存的建筑物、考古发掘工地、文物库房等地,对文物危害大的污染物进行含量分布、存在状态及发展趋势作详细评估,定量研究文物保存环境中有害因子对文物的损害机理,最终为秦俑遗址及相关文物的预防性保护修复和长期保存提供理论依据。

  就在这次合作签约不到几天后,香港一家报纸登出内容与这次媒体几乎一样的消息。不过那次,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进行了“冷处理”,内容没有在中文网站上登出,几天后在网站上也被删掉。

  空气的危害

  空气危害对兵马俑的影响程度到底有多大?“有一定的影响,但不会造成那么严重的后果。”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吴永琪7月7日接受采访时说。

  实际上,博物馆现在对该馆文物保护的重中之重是,兵马俑的彩绘、土遗址的保护和防霉。对空气的研究是另一个方面。从这一点来看,空气对陶质文物造成的危害绝非“严重”。

  吴永琪说,兵马俑是陶质文物,经过1000多度的高温烧制,空气中的水分及SO2、NO2对其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关键性因素。

  而越来越好的空气质量给秦兵马俑带来福音。据《三秦都市报》7月6日报道,西安市已经连续160多天保持了无尘天气。“这是空气变好的一个佐证。”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文保部周铁说。

  据周铁介绍,空气对兵马俑的影响仅仅限于1号坑兵马俑。1号坑大棚建成于1979年,由于当时的建筑设计技术,采取了自然通风,直到现在仍然保持了原来的方式,因而外界环境气候的变化会对坑内有一些影响。

  而后来挖掘的2号坑和3号坑,大棚采取了密闭式设计,采取人工通风,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不大。影响来自参观的游人,以最近几年的统计,每年的游客近200万人,其呼出的CO2对兵马俑造成一定的影响。

  尽管如此,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还是对周围的小气候进行了一些办法来调节。2003年始对停车场进行外移,减少尾气对兵马俑的影响。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博物馆的文物人员便开始对环境进行长期连续监测,获得了大量珍贵资料。”赵昆说,1985年以来,博物馆与陕西省环境保护研究所合作,开展了《秦俑小气候监测与评估》研究项目,对环境空气质量、降雨、地下水位变化等情况进行监控、分析与评估,该项目获得1998年国家环保总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拷问谁

  尽管空气危害兵马俑的传言仍在,但并未减少游客的数量。

  7月7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晴空碧影。《郑州晚报》独家责任记者进入1号坑、2号坑、3号坑,里面游人众多,众多的外国游客成为一个亮点。无数个兵马俑静静地站立在坑道里,接受游人的注目,历史在这里留下浓重的一笔。

  游人们在这里拍照、惊叹,丝毫没有理会曾经或可能发生的一切。“专家称秦始皇兵马俑百年后变煤坑”的传言也终将在人们的悠然中被渐渐淡忘。

  一低调处理的吴永琪馆长这次反应非常快,此事见报第二天,就主动接受《郑州晚报》、《三联生活周刊》等外地媒体和当地媒体的采访,向外界澄清事实真相。

  “兵马俑是属于整个人类的,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保护它。”吴永琪意味深长地说。

  而对于危言者而言,究竟是谁该受到拷问?(郑州晚报特派记者 杨宗锦 文/图 自西安报道)

  相关专题:郑州晚报《独家责任》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