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郑州晚报《独家责任》专题 > 正文

郑州求解官员选拔难题 推行三票制选拔干部(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4日07:40 郑州晚报
郑州求解官员选拔难题推行三票制选拔干部(图)

三票制破解了干部选拔任用困局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核心提示:郑州市从2003年下半年实行的一项变革,改变了干部选拔长期由少数人说了算的局面,新的制度把干部选拔的第一关交给群众,在群众推荐这一关达不到一定投票率既自动淘汰。过了群众关后,还要通过由专家和群众代表当评委的素能测评,层层淘汰后,最后一关由上级常委会进行差额表决。这三关被称为“三票制”,两年来郑州市通过“三票制”选拔出433名科级干部和处级干部。此举一改过去少数人决定干部任命的现象,对现有干部选拔方式的冲击和变革引起了全国党建领域顶级专家的关注。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博士
生导师李忠杰说,“三票制”在选人的科学、民主、规范和公开上均实现了突破。

  三票制选出17名中层

  2005年7月7日,郑州市委党校。

  原哲学与社会主义科学研究室副主任、副教授杨小明出任新组建的哲学研究室主任,级别为副处级。杨小明是该校新任17名中层干部中的其中之一。此前,这批干部通过了三轮选拔战胜了各自对手而胜出。

  2005年5月17日,郑州市委党校开始第一次大规模中层干部选拔,按照市委组织部的部署,这次共计18个中层正职要通过“三票制”的方式进行。

  此次选拔的一个背景是,郑州市委党校级别升格后,按照改革方案对两个校区进行了整合,原本共22个处室将被合并为18个,所有中层干部将重新配备。“僧多粥少,竞争很激烈”,一位负责人说。

  5月17日当天,郑州市委党校全体员工被召集开会,会上公布了拟任人选的任职条件:现任正科级职务三年以上、副教授职称以上的人选都可以报名。参会员工随即被告知,可以自己选择投上一票,向组织方推荐人选。总共54个符合条件的人选中,40个人最终通过了群众推荐,进入到第二关的素能测评。

  在第二关的测评环节,包括党校领导班子5名成员,3名专家和人事局、统战部、宣传部等部门人员组成的评委,负责40名侯选者的面试。这一关开始了残酷的淘汰,17人出局,包括两名现任中层干部。

  “通过第二轮的23名侯选者还要经过组织考察,经过群众举报和组织调查,有3名现任中层被发现有种种问题,再次被淘汰出局。”该位负责人向《郑州晚报》独家责任记者如是说。

  经过组织考察后,7月1日,郑州市委组织部部长办公会对拟任的人选进行了差额表决,23个侯选者中的17人出任了新的中层领导岗位,一个科室由于缺乏合适的人选,暂时空缺。

  郑州市委党校此次选拔中层干部是郑州市推行三票制的最新一个成果。所谓三票制,郑州市《三票制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暂行办法》解释为:党委及其组织部门通过群众推荐、素能测评、差额表决三个关键环节,实行层层差额淘汰,把优秀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

  群众推荐票,指通过召开群众民主推荐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对经过资格认定的报名者进行民主推荐,参加推荐的群众填写推荐票并在投票结束后当场汇总公布推荐结果。素能测评就是采取评委现场打分的办法,通过知识测试和演讲答辩,对群众推荐出的人选综合素质和能力进行测评,差额表决票,是由常委会或全委会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对通过考察的人选进行差额表决。

  三票制的登封试点

  “三票制”最初试点于郑州辖区的登封市。2003年,登封被河南省、郑州市确定为干部制度改革试点。9月,登封市交通局局长和计生委主任位置空缺,这两个职位在县城属大“热门”,由于打招呼的人多,群众关注度高,该单位的人选一度成了当地领导的难事。该市在总结公选经验的基础上,拟对这两个关注度较高的职位尝试增加群众的意见,“三票制”由此产生。

  此次报名结束后,分别有6名、4名报名者通过资格审查,符合选任交通局长、计生委主任的资格条件。9月6日,该市召开由全市现职正科级以上干部、离退休老干部、市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负责人共计251人参加的民主推荐会,依照得票高低,分别推荐出了4名交通局长和3名计生委主任人选。这一环节被称为“第一票”,也是该市第一次由如此多的人来推荐候选人。

  当天下午,该市四大班子领导对推荐的人选进行素能测评,淘汰3人,最终选定了4名候选人。这个环节被称之为“第二票”。在随后的市委全委会票决会上,经过两轮推荐的4名人选分别演讲,全体市委委员进行投票,选出了交通局长和计生委主任拟任人选。

  当年11月,针对该市煤炭安全生产的严峻形势,登封市准备再次用“三票制”的办法选任一批乡镇分管煤炭安全的副职,公告发出后,共有156人报名,涉及全市27个单位。

  这次的群众民主推荐票范围逐步扩大,由涉及27个单位的1276名干部职工从156个报名者当中推荐出了110名人选,经过严格的资格审查,有82人符合资格条件要求。在第二票素能测评环节,9个考场分设10多名领导、专家评委和20名观众评委,计分结果当场公布,根据得分高低,按照1;2的比例,确定了18名人选作为考察对象。当进行到市委常委会进行差额表决时,除市委组织部详细介绍每个人选的综合情况,入围者还要逐一进行即席演讲,最后由市委常委会投票表决产生拟任人选。

  破解干部选拔困局

  长期以来,干部选拔虽然进行了多种方式的改革,但在如何增加群众参与、吸呐民意方面一直没有得到突破,已经得到大力推行的公选、竞争上岗等干部选拔制度虽确保了程序上的公平,但在如何更好地体现民意方面也无法兼顾。

  而“三票制”的第一票就是体现民意的群众推荐票,如郑州市委党校在选拔干部中,由全体职工投票推荐人选;登封市在选拔分管煤炭的副乡长时,由报名者涉及的27个单位的1276名干部职工来推荐人选。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梁妍慧在参加“三票制”研讨时说,三票制的第一个突破,就是在候选人的提名方式上实现了突破,变由党组织直接提名为群众提名。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博士生导师李忠杰也认为,增加群众推荐有利于民主选人,“三票制”很明确地把群众推荐这一关当作一个基础,增加了群众在选拔任用干部当中的分量和作用。过去是“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人”,提名渠道过窄,现在三票制中的群众推荐扩大了选人的视野,使一批优秀的干部,尤其是一些没有纳入组织部门视野的干部脱颖而出,杜绝了个别人,比如一把手、少数人来决定干部这个弊端。

  中央党校教授梁妍慧认为三票制第二个突破是在考察方式上变封闭式的少数人参与为开放式的多数人参与;第三个突破是在决定权上有了突破,变党委等额讨论决定为差额表决,并且规定必须实行差额表决制。郑州市《三票制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暂行办法》中明确规定:差额比例不低于20%。

  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把三票制和《干部任用条例》、公选进行对比后认为,《干部任用条例》中没有素能测评,三票制引进这个,而公选当中,在考察阶段有民主测评,但是没有前面的群众推荐,三票制把它们结合起来了。增加了素能测评,就可以让专家来参与,对推荐人选的的素质和能力进行专业性的测试,这一关的设置,有助于提高选人的科学化水平;而增加群众推荐这一环节则是民主化的基础。

  郑州市委副书记祁金立说,三票制有别于传统的组织调整,竞争上岗和公开选拔,综合运用了当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的成功经验,一是三票制实行全过程公开,纪检监察部门全程监督,有效避免了暗箱操作和拉选票、拉关系等人为因素的影响。二是形成了多数人选人的选择机制,把干部选拔任用的提名权、初选权交给群众,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跑要现象。三是在用人的决策权上形成了制约机制,采取全委会或常委会差额投票,改变了“主要领导说了算”的现象,形成领导班子内部权力的相互制约与制衡。

  郑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王璋进一步解释说,三票制还是发展人民民主和党内民主的有效探索。他说,长期以来,由于干部任命往往由上级说了算,干部队伍中产生了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不一致的现象,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途径就是落实群众在选人用人上的权利,选出群众满意的干部。三票制还体现了党内民主思想,票决时,不论是市委书记还是市委委员,都是每人一票,这有效贯彻了民主集中制原则。

  三票制规模扩大的深远价值

  郑州市推行的三票制和“引博工程”一脉相承,均是在干部选用制度上进行了创新。2001年开始的引博工程目前已引进160名博士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担任领导职务并收到了良好效果。目前,三票制已在郑州辖区登封、新密、巩义、荥阳、金水、中原、管城、上街等县市区和郑州市委办公厅、市纪检委、中州大学、市委党校等部分机关事业单位推行,共选用干部433名,其中县处级干部25名。

  2005年7月8日,郑州市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会议对“三票制”进行了再部署,郑州市委副书记祁金立提出,今后各县市区除需要进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和正常的组织调整外,新提拔干部一律要采用“三票制”,通过该办法选用的干部数量不能少于本年度新提拔干部数量的三分之一,有条件的市直委局、企事业单位也要采用“三票制”选任干部。针对目前通过“三票制”选任的干部多为副科级和少量的副处级、层次相对较低的现状,祁金立提出各县市区要加大对“三票制”选用重要乡科级正职职位的力度,市委也将考虑适时拿出一些重要的县处级正职岗位采用“三票制”的办法进行选任。(郑州晚报记者 陈辉 文/图)

  相关专题:郑州晚报《独家责任》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