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人物》杂志专题 > 正文

科技专家夏祖讽的人生故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5日10:34 《人物》杂志
科技专家夏祖讽的人生故事

夏祖讽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的前身叫728工程设计队,是周恩来总理当年为建设核电站专门指示成立的。从上个世纪70年代初的上海728工程设计队,到现在的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该院已走过了35年的历程。它自主设计了我国第一座30万千瓦的压水堆核电站和出口到巴基斯坦的恰希玛核电站,参与了秦山三期重水堆核电站工程,为我国核电事业的发展立下了赫赫战功。同时还为社会上设计了很多非核工程,在民用建筑业也享有盛名。该院的孙汉虹院长说:我们院之所以有今天,是因为我们拥有一批既有渊博的知识、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
的实践经验,又有甘愿为祖国核电事业奋力拼搏的精神的科技专家。夏祖讽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少年立志

  1941年,夏祖讽出生在浙江省镇海县的一个书香门第。童年的他好动、贪玩,钟爱他的父母亲给了他十分宽松的环境,让幼小的夏祖讽享受着无边无际的爱。夏祖讽从小就表现出绘画的天分,美术课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学校少先队组织的上军舰、下机场及参观海岛上的灯塔等活动深深地触动了少年夏祖讽的好奇心。有人担心这个孩子这么贪玩,将来恐怕会是个"败家子"。但慈爱的父母并不着急,而是给予了孩子足够的信心和耐心。他们从不在考试成绩上跟儿子较劲,也从不指望他将来子承父业,做一名有名望的中医。父亲总认为医生不过是治病救人,只有科学才能真正救国。他想方设法诱导儿子对于科学探索的爱好和兴趣。他告诉儿子:除了镇海,外面还有更多更好的地方,要到比镇海更大的地方去,要为国家做事才有出息,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小学快毕业的那一年,小祖讽仿佛一下懂事了,他开始发奋学习,并以优异成绩考入当地最好的一所中学--镇海中学。在镇海中学学习期间,夏祖讽的天性得到了更大的发挥。回忆起那段美好的时光,夏祖讽满怀深情地说,"镇海中学有着悠久历史,那里的老师们就像我的父母亲一样,在家里我受父母宠爱,到了学校我又被老师宠爱。"他清楚地记得,那时自己长得很瘦小,总是被老师安排坐在第一排。一个叫吴孟斯的老师上课像讲故事一样,那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吸引着生性活泼的小祖讽,激发出他对知识的渴求。"老师和父亲一样,总是不断地向学生灌输科学救国的道理,不但教给我科学文化知识,激发了我探索未知世界的浓厚兴趣,更重要的是老师们还教会了我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1959年中学毕业,兴趣广泛的夏祖讽在老师的指点下,报考了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工程系,因为这个专业既能发挥他数理化好的优势,又能展现他画画的特长,可以两全其美。

  英雄多磨难

  大学毕业后,由于成绩突出,夏祖讽被我国著名桥梁及力学专家、同济大学校长李国豪选入由他本人亲自主持的结构理论研究室,接受更加严格的专业训练。在夏祖讽眼里,李国豪不但是一位学术上的权威,更是生活中一位平易近人的长者。李国豪每天下午都会来研究室参加学术活动,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向学生们传播科学的精神。他的言行影响了夏祖讽的一生。夏祖讽告诉我,教授讲的一个故事是关于找羊的,教授说,一个放羊的人丢了羊,叫你去找,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你往哪里走?这时你就要按蛛丝马迹分析,羊到底会往哪个方向走。如果你分析它可能往东走了,你就要一直往东去找。最后,如果你在东边找不到羊,没关系,至少你可以否定这个方向是走不通的。而有的人,走了一半发现没看见要找的羊,就会改变方向又朝另一个方向去了,结果就会半途而废,还是什么也没看见,而且最终无法给后来的人一个肯定的答案。搞科学没有持之以恒的信念是绝对不成的。

  正当夏祖讽满腔热情地想在学术上有所建树时,"文化大革命"爆发了,不久,李国豪教授就被作为"反动学术权威"揪出来靠边站了,夏祖讽也很快被迫放下正在研究的课题,下放到工厂及干校劳动锻炼。

  在干校期间,有一件事让年轻的夏祖讽深受震撼。在干校,和他们一起参加劳动的都是知名度很高的专家学者,其中有一位是建筑史的著名教授。劳动休息时,那位老先生喜欢和大家谈论瓷器的话题,对中国历朝历代的瓷器制作及其特点如数家珍。于是,有人跟老先生开了个玩笑。一天晚上,他们把一只现代的破碗埋在了地里,等到第二天,他们故作惊讶地说发现了一只埋在地下的瓷碗,去请老先生做鉴定。老先生拿着刚刚挖出来的碗,上下左右仔细端详后告诉在场的人:一般埋在地下20多厘米的应该是清朝甚至更久远一点--也就是明朝末年或是清朝初年的东西。接着,老先生又向大家介绍明末清初瓷器的特点,以及如何区别与其他朝代瓷器的不同。人们屏声静气地听完他的一番高谈阔论后,都忍不住笑得前仰后翻。事后,夏祖讽想了很多,他明白了,在科学的道路上处处有挑战,凡事都得三思而行,要追求真理,就得认真地付出。

  挑粪时,他从只能挑三四十斤重到能挑一百二三十斤重。平常想见而不能见到的一些大学者、大教授,在干校和工厂全能见到,还能和他们朝夕相处,一边劳动,一边交流思想,让夏祖讽有了更多博采众家之长的良机。我问夏祖讽:那么辛苦的劳动,您心里有过埋怨吗?夏祖讽说,没有。我那时年轻,思想也单纯,特别是当我看到那些老教授们也跟我们一样地劳动,我觉得更应该多干一些。此外,干校劳动的一个最大收获就是使得我们这些出生在城市生活在城市的知识分子,跟劳动人民的感情亲了。做过工人和农民之后,知识面宽了,眼界扩大了,看问题角度也不同了。

  尽管夏祖讽暂时离开了科研部门,但他一直没有停止过他热爱的研究工作。1970年原上海文化广场失火,他参与新的上海文化广场网架屋顶的设计工作。这事非同小可,在当时的上海是一项很光荣的政治任务,夏祖讽自然不敢怠慢。在设计试验中,需要做一个模型来证明它的科学合理性。模型中的钢管用小钢筋代替,空心钢球只能用小的实心钢球代替,但这么小的钢球很难找。好不容易找到了有能力做试验用钢球的工人师傅,夏祖讽只能据实说明情况:由于没有额外经费,只能送几张戏票作为酬谢。想不到素不相识的工人师傅二话没说就答应了他的请求,使他得以顺利完成试验。工人们朴实无华的情感深深地感染了他。这么多年来,他只知奉献,不知索取,每每在工作中取得成绩,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身后那些默默无闻的人。

  机会来了

  经过了几年在社会上的磨炼,同时又有了更多专业知识的积累,年轻的夏祖讽渴望有一个更大的施展才华的舞台,能让他早日实现他从小立下的报效国家的理想。

  机会终于来了!1974年,上海正式成立我国首个核电站建设工程即728工程筹备组,同济大学讲师夏祖讽被选调到了728工程设计队,负责核电站主要厂房安全壳的设计。安全壳是核电厂的最后一道屏障。世界上发生过两次大的核外泄事故,一次是美国的三哩岛,一次是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三哩岛正是因为有安全壳,所以后果远没有切尔诺贝利那么严重。安全壳的结构设计集中体现了土建结构设计中最复杂的荷载工况。承担了安全壳设计任务的夏祖讽牢记周恩来总理"不污染国土,不危害人民"的指示精神,将每一件他能考虑到的工作都做到了极致。

  由于没有任何可供借鉴的经验,一切都要自力更生,接到任务后,夏祖讽就一头扎进了上海图书情报所,翻阅了所有能找到的有关核电工程的资料。整整两年的时间,夏祖讽做过的笔记有厚厚的十大本,不知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画好了图纸,他又带着课题组的同事一起,从基础的试验做起,到工地进行反复测试,不断地分析计算,不断地探索和总结。在建造中,夏祖讽风餐露宿在工地,和工人一起摸爬滚打,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和积累。他要随时观察和分析情况,尽可能地将每一个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考虑到,以便能及时修改和完善设计方案,以确保安全壳万无一失。

  虽然夏祖讽竭尽全力地将研究和试验都一一做到了最细致,可天有不测风云。当安全壳建造到30多米高时,有人写信给中央,反映安全壳混凝土有问题。于是,中央派来了调查组。夏祖讽听到消息后,眼前顿时一片漆黑。有人说,安全壳要是搞不好,是要被枪毙的。夏祖讽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在那半年时间里,他吃不香,睡不着,所有的辛酸和委屈别人无法理解,也不能对人诉说,只有一个人默默地忍受。但夏祖讽还是很自信的,他对自己所做的事心中有数,他确信自己的设计是经得起考验的。最后,经过核安全专家反复测算和试验,证明夏祖讽主持设计的第二代预应力混凝土安全壳符合安全标准,达到了合格要求。

  令夏祖讽甚感欣慰的是,如今,秦山核电站一期30万千瓦机组已经安全运行了13年,实践证明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核电站是成功的。10多年来,秦山核电站依靠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提供的技术支持,成功地进行了多项技术改造,创造了第六和第七燃料循环连续安全运行331天和443天的好成绩,刷新了国内核电站的运行纪录。

  胜利完成了秦山核电站一期工程后,我国政府与巴基斯坦政府签订了建造恰希玛核电站的合作协议。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是该项工程的总设计,夏祖讽被任命为土建专业的负责人。

  按照当时的设想, 我国出口巴基斯坦的恰希玛核电站应是秦山核电站一期30万千瓦机组的翻版。但正如哲学家所说,什么时候人也不能过同一条河流。与秦山不同的是,恰希玛需要直接建造在厚达150米以上的砂性沉积土上,而且厂址地区

地震烈度高达0.25g。这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难度非常大。接到任务的夏祖讽没有想太多,就开始干了起来。课题组的一些学生缺乏信心,而50岁的夏祖讽却从不灰心丧气,天天看资料作计算,虚心向国际上的一些顶尖专家学者请教。在他的带领下,课题组的同志们在两年的时间里,终于在"核电站土建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土体-结构的相互作用"这一国际前沿领域取得研究成果,获得了国际原子能机构专家的好评,成功解决了恰希玛核电站建设的关键问题。

  1986年,夏祖讽在秦山工地留影

  1998年,已近60岁的夏祖讽,仍然保持着旺盛的创新精神。作为项目负责人,他领导课题组进行第三代预应力混凝土安全壳结构设计性能的试验研究,并于2000年底全面完成,使国内核电厂安全壳结构设计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提高了核电厂抗御严重事故的能力,继续保持国际领先水平。

  上世纪80年代初和90年代初,夏祖讽在国内率先自主攻克了基岩地基上核电站地震楼面设计反应谱和非岩石地基反应堆工程楼面反应谱生成两个难题。在国内开创了土建结构抗

龙卷风设计的研究,主持制定了国内首部抗龙卷风设计的行业标准。1989年,又指导研究生进行了核电站安全壳结构在飞机撞击下的非线性整体动态分析研究。1998年,他成功地主持设计了结构混凝土耐久性要考虑300年以上的国内首座民用中低放固体废物处置场。2000年,他又指导研究生在国内率先进行了核电站反应堆厂房与主回路设备系统的抗震耦联分析。2000年主持编制了国内首座重水堆核电站(秦山三期核电站)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熟知夏祖讽的人都说,他不仅是成功的实践者,也是勤于总结、善于总结的行家里手,他先后在国际国内重要学术会议及刊物上发表高水平的论文30多篇。

  梅花香自苦寒来。夏祖讽先后领衔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被国家人事部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上海市授予他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他还是上海市第九届政协委员。2004年荣获"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称号。

  从1974年至今,夏祖讽在上海核工院从事核电站土建工程设计工作已有30多年。他先后担任过该院的专业组长、工种负责人、六室主任工程师、院副总工程师等职,在核电站安全壳的设计、核电站土建结构的抗震分析、核安全评审和咨询、核事故分析和处理等方面,做出了显著成绩,得到了同行专家的信任和崇敬。

  此外,他还在民用建筑行业里颇有建树。80年代中期,36层高的扬子江酒店是上海市较高的塔楼建筑,投资建设酒店的港商去美国请来了国际著名结构设计大师林同炎先生,帮助解决土建结构问题。林先生告诉他们,上海有个设计院能做核电站安全壳,你们的这些问题他们都能解决。于是,港商慕名而来,夏祖讽及同事们果然不负所托,满足了客户的全部要求。扬子江酒店获得了上海市的优质工程奖。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也由此开辟了"以核为本,多种经营"的发展道路,度过了国家核电建设的低潮期,保持了核电技术人才的稳定,为核电事业的后继有人做出了贡献。

  当我问夏祖讽,多年来你不为高收入所动,多次拒绝一些民用建筑单位的高薪聘请,安心于收益并不高的核工程土建专业研究和设计,图什么呢?

  夏祖讽回答说:报效祖国是我从小立下的志愿,也是每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心愿,能够为核电事业的发展尽一份微薄之力,是我一生的荣耀。

  甘为人梯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为了事业的发展,专门在院内设立了"培养新人奖"。夏祖讽在培养人才方面也是不遗余力,对年轻人从专业理论、技术到思想理念、行为举止、工作作风,都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他甘为人梯的道德风范令人敬仰,曾获得"培养新人奖"一等奖,也是到目前为止惟一的一等奖获得者。

  夏祖讽告诉我,他小时候父亲常给他讲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的道理,其实带学生道理也一样。恩师李国豪对事业的执著也是他终身享用不尽的财富,他更希望前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能在他这里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

  夏祖讽曾先后悉心指导了3名研究生和多名青年技术人员。对每一个学生,他都尽其所能地进行指导。在每个学生那里,都能看到夏祖讽认真批阅和修改过的论文或图纸。在他的教诲下,这些年轻人都取得了不俗的研究成果和工作业绩,成为核工院青年技术人才中的佼佼者。学生们眼里,夏祖讽是他们的良师,更是益友。

  就在夏祖讽带领课题组完成了巴基斯坦核电厂的抗震概念设计,并就核心问题--地震作用下的土体-结构相互作用作了初步估算时,为了充实课题组力量,他开始物色人才。正好毕业于名牌大学的王明弹以优异成绩考取上海核工院的硕士研究生后,正愁找不到合适的开题导师。夏祖讽主动请战带教王明弹,希望通过非岩石地基的攻关实践培养年轻接班人。这样作为导师的一方愿意让学生分享前期的科研成果以便学生更快进入角色,并利用其本人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工程经验来构建合适的分析计算模型;学生一方求知若渴,积极探索,充分发挥自己对计算机程序操控能力强的特点,师生两人优势互补,很快就攻克了地震作用下土体-结构相互作用这一核心难题。王明弹在科研实战中快速成长,毕业论文也水到渠成。王明弹现已成为该院土建结构设计中的中坚力量,担任了院长助理、副总工程师兼土建院院长等职。同样也是在夏祖讽精神的感召下,一些曾经浮躁的年轻人也都开始在核工业战线安心地工作,并且爱上了核电技术的研究和设计这一行。院领导和职工们都对他满怀感激之情,夏祖讽成功搭建了上海核工院的土建高级技术人才梯队,保证了该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核工院授予他"培育新人奖"一等奖,他当之无愧。

  壮心不已

  早在2001年,夏祖讽就应该办理退休手续,但院领导却又给他发了聘书。我问孙院长,在你们院夏祖讽真是不可或缺的吗?孙院长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题,而是给我讲了一件他亲身经历的事。去年,一家正在筹备建设核电厂的负责人找到上海,邀请核工院为该项工程的可行性报告提供咨询服务和技术支持,还点名要夏祖讽负责。由于时间紧迫,项目组决定打破常规,先集体讨论研究确定后再去现场考察。夏祖讽只用一个晚上的时间就将几个预选厂址的资料读得烂熟,第二天,项目组开会讨论时,夏祖讽将它们各自的优势、劣势甚至厂址周围的高度都讲解得清清楚楚,然后进行详细的分析对比,令与会同志感到好像夏祖讽已经踏勘过现场,不得不佩服他的细致和严谨。孙院长笑着坦言,"当前是我国核电发展的大好时机,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2004年11月6日视察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时曾讲到:'上海核工院是在中央第一代领导核心的关心下建立起来的,是伴随改革开放进程进一步成长起来的,是伴随我国核电发展的实践壮大起来的,过去为我国核电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现在和将来还要做更大的贡献'。我们院一定会好好地把握机遇。目前,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承担了浙江三门、方家山、重庆、安徽、江西、广西、

福建、河南和浙西等核电厂初步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及有关核电前期工作的技术服务,像夏祖讽这样实践经验丰富,特别是在理论和技术方面还有着超人的前瞻性的专家,我们就是再有十个也不嫌多。"

  从小立志报效祖国的夏祖讽在核电事业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实现了他的理想。为此,他贡献了自己的全部青春和智慧。如今,虽已年过花甲,但他仍然满怀激情,壮心不已,马不停蹄地奔波在工作的第一线。我做这次采访之前,他刚刚从广西回到上海,马上又要接着出发去安徽。院里的领导和学生们都担心他身体是否吃得消,他说,我还年轻啊!看着坐在对面虚怀若谷的夏祖讽,谈及核电事业的发展是那样一往情深,我的确感到了一颗为核电事业蓬勃跳动着的年轻的赤子之心。

  夏祖讽,向您致敬!

  相关专题:《人物》杂志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