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郑州晚报《独家责任》专题 > 正文

安徽铜陵无择校现象调查:政府扶持薄弱学校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5日11:24 郑州晚报
安徽铜陵无择校现象调查:政府扶持薄弱学校发展

10年前有名的薄弱学校现在已变的非常美丽,教学设施非常先进。郑州晚报记者 张锡磊 卢曙光/图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核心提示:每年七八月份,许多家长都忙着为自己的孩子选择一所满意的小学或初中。但是在安徽省铜陵市,如果在街上随机问一个家长,最想让孩子就读哪所学校,得到的回答绝大多数会是:“我们这里的学校都不错,只要给孩子选择一个离家最近的就可以了。”安徽省铜陵市的家长们为何不为自己的孩子“择校”?铜陵市政府是如何 解决教育资源均衡这个难题的?8月15日,《郑州晚报》独家责任记者赴当地进行了调查。

  一座没有“择校”现象的城市

  铜陵市位于安徽省南部,长江中下游的南岸,是中国最大的铜工业生产基地。今年8月初新华社的一篇《安徽省铜陵市破解择校难题调查》,使铜陵市再次引起全国的关注。

  但此文在引起人们关注的同时,也有人在一些网站上提出疑问:在铜陵真的没有“择校”现象?

  8月15日,记者在铜陵市街头进行了随机调查,在接受采访的20余名家长中,回答几乎一样:“没有必要择校,孩子上学都是去最近的小学或初中。”

  王先生在铜陵市政府机关工作,他说,铜陵市十二中,在上个世纪90年代还是一所薄弱学校,但他的孩子就在这所学校上学,因为经过最近几年的发展,铜陵市十二中已经和其他学校的教学质量没有什么差别。铜陵市十二中离家也比较近,孩子在这里读书,进步很大,也让人很放心。

  铜陵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说,如果不是铜陵人,在刚获知铜陵没有“择校”现象时,大多都持怀疑态度,其中也包括教育部的一些专家。

  这位负责人介绍,在2004年12月,教育部的一个调研组到铜陵检查评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教育部调研组的专家们在检查评估期间,召开了几次学生座谈会,在座谈会上,专家们问小学生最频繁的一个问题是:铜陵的哪所学校比较好,你想去读哪所初中?所有被问到的小学生的回答几乎完全一致:“这里的初中都差不多,想上个离家近点的。”学生如此一致的回答,让专家们不敢相信,甚至有些专家认为,有人在操纵学生回答他们的提问。于是他们临时决定上街随机询问铜陵市的市民,没想到路人的回答仍然是“这里的学校没有好坏之分,只有远近之别”。

  铜陵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还称,还有一个情况可以证明在铜陵市没有“择校”现象,在每年初中招生前,铜陵市公安部门都要配合教育部门对每所中学附近的学生进行户籍调查,为教育部门确定学校的招生量提供参考。近年来,公安部门提供的各学校周边学龄人口资料和学校实际招生情况几乎是百分之百的吻合。

  优秀校长要到薄弱学校任职

  据铜陵市的一些市民说,在10年前,铜陵市的“择校风”也很盛行,在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学生家长找到铜陵市某重点中学的校长,双膝跪下,恳求说:“只要我的孩子能上你这所学校,你要什么都行,就是让我从你的裤裆下爬过去,我也愿意。”

  “择校风”是从什么时候慢慢在铜陵市消失的?为什么家长们不再热衷于让孩子“择校”?按照铜陵市教育局局长金燕的话说,解决“择校”问题,关键要加强薄弱学校建设,让薄弱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教学质量都提高上去,基本达到重点学校的水平,使“择校”失去意义。

  铜陵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说,铜陵市作为一座老工业城市,尽管1994年就在安徽省率先通过了“两基”评估验收,但基础教育欠账过多,发展很不均衡,地处市区外围和城乡接合部的学校,从基础设施到教育质量都远不如市区学校。办学水平的参差不齐和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对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初中教育出现的“择校”现象,市民很有意见。为了解决市民反映比较强烈的“择校”问题,铜陵市在1995年时,对全市教育布局进行了整体规划,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重点扶持、改造和建设薄弱学校。

  “说实话,在1995年刚刚开始这项工作时,并没有想到教育均衡问题,当时的目的只是为了解决薄弱学校的生源问题,以实现划片招生,就近入学。”铜陵市教育局局长金燕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随着这项工作的深入,他们才认识到,教育的均衡发展是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只有加强对薄弱学校的建设,把每一所学校办好,才能使教育均衡发展和实现

教育公平,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择校”问题。

  薄弱学校为什么薄弱?铜陵市教育局通过深入地调查研究发现,薄弱学校之所以薄弱的一个最主要原因是管理水平不高。于是,铜陵市教育局首先把一些规模小、设施差的学校进行合并、组合,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同时又调配优秀校长和年轻干部到薄弱学校任职,来提高薄弱学校的管理水平。

  据了解,从1995年起,铜陵市教育局先后调整了多所学校的领导班子,向较为薄弱的学校选派了70多名干部,其中85%是45岁以下的中青年干部,还向社会公开招聘了部分薄弱学校的业务校长。为了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铜陵市教育局还先后派出了5批中小学校长到上海、北京的学校进行挂职学习,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

  改“锦上添花”为“雪中送炭”

  在一些大中城市,对教育发展的做法是扶持重点学校,在资金、师资上都向这些学校倾斜,为重点学校锦上添花,使薄弱学校与重点学校的差距越拉越大。铜陵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说,铜陵市的做法恰恰相反,采取的是为薄弱学校“雪中送炭”的政策,在过去的十年时间里,积极扶持薄弱学校,加强薄弱学校的改造和建设,使薄弱学校和重点学校的差距越来越小,达到教育资源的基本均衡。

  除了正常的教育经费,可供铜陵市教育局使用的只有有限的教育费附加。在这笔经费的使用上,铜陵市坚持向基础设施薄弱的学校倾斜,并专门制定了促进薄弱学校建设的政策和机制,设立了学校建设专项经费。近年来,先后向薄弱学校投入资金14990万元,新建教学楼、实验楼、

图书馆等教学用房4万多平方米,为薄弱学校添置了大量教学仪器、图书。到目前为止,铜陵市市区每所中学都有标准的实验楼,配备了微机室、语音室、电子备课室和多媒体教室;市区中小学实验器材、电教器材和音体美器材全部达到国家和省定标准。随着2002年铜陵市教育城域网的开通,市区中小学全部实现了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开始向信息化迈进。

  在师资分配上,铜陵市教育局每年都要优先将优秀大学毕业生安排到薄弱学校任教,允许学校到高校自主招聘毕业生。教育局还多次组织了规模较大的教师培训。教研室的教研员们还经常到薄弱学校指导教学工作,组织薄弱学校教师通过“跨校拜师学艺”、“结对子”等形式,提高自身能力和教学水平。人事部门在教师职称评聘方面也制定了向薄弱学校倾斜的政策。由于在教师调配、师资培训、教研指导等多方面对薄弱学校的倾斜,保证了整个铜陵市区中小学教师的学历、专业合格和教学水平的基本一致。

  弱校变强的铜陵五中模本

  从铜陵市出发,大约走20公里才能到达铜陵五中,走进五中,迎面是一座白色的逸夫楼。逸夫楼的右侧是科学馆楼,几乎和逸夫楼同高,楼有5层。在逸夫楼和科学馆楼的前后,散布着一些花坛,站在校园内,几乎满眼看到的都是绿色。

  铜陵五中办公室孙主任介绍,这个美丽的校园是在最近10年内建成的。逸夫楼建于1998年,楼共有4层,建筑面积2400多平方米,拥有24间教室,3间多功能教室,为建这栋楼,邵逸夫先生捐资80万元,铜陵市教育局投入100多万元。2001年,铜陵市教育局再次投资为五中新建了集实验室、微机房、多媒体电教中心、网络中心为一体的科学馆。

  说起现在的教学质量,孙主任非常自豪,他说,现在铜陵五中是一所完全中学,共有1700名学生,比1997年时的700名学生,多了整整1000人。在今年的高考中,铜陵五中共有210名考生,上本科线的有50余名,其中美术特长班有22名考生,上本科线的13人;招收的10名藏族插班生,高考成绩全部在本科线以上,8人已被

南开大学、中山大学等重点大学录取。

  但在1997年以前,铜陵五中却是铜陵市比较有名的薄弱学校。梅仕明老师1978年进入铜陵五中读初中,大学毕业后又回到了母校任教,他回忆说,当时的学校连一条水泥路面也没有,部分教室在1997年已属于危房,教学设备也非常落后。

  学校的这种状况,使附近居民不再愿意把孩子送到这里读书,有的人因此而搬迁;学习成绩好一点的学生,家长都会千方百计为他们往城里转学。分配来的大学生,过上三五年,有了点教学经验,就想方设法调走,五中成了名副其实的教师“实习、培训基地”。师资队伍的不稳定,进一步加剧了生源的萎缩,留下来的教师意见满腹。教育局长来校考查干部时,办公室的门都关不上,因为教师们川流不息地进来反映问题。

  为了改变铜陵五中的困境,铜陵市教育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除在资金和师资力量的建设上大力扶持铜陵五中外,还专门为五中配备了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有意识地加强对教职工的理念更新教育。(郑州晚报记者 张锡磊 卢曙光 文/图 )

  相关专题:郑州晚报《独家责任》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