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做事情要凭良心(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6日11:24 南方人物周刊 | |||||||||
8月31日,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左一)在北京的新闻发布会上接受记者访问 图/IC 这位出身寒门的教育部副部长的一番严厉批评,不仅让他自己成了新闻人物,也让一直以来议论纷纷的大学教育高收费问题,再度成为举国关注的焦点 张保庆简介 1944年6月生,河南镇平人,中共党员。
1964年至1968年,在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法语专业学习; 1968年至1970年,在部队农场锻炼; 1970年至1979年,在中国国际旅行社天津分社任翻译等。期间,1973年至1976年,在中国驻乍得使馆工作; 1979年至1983年,在中国驻法国使馆文化处、教育处任三等秘书、二等秘书; 1983年至今,在国家教委、教育部历任处长、副局长、办公厅副主任、主任、国家教委副主任、党组成员;教育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 -本刊记者 陈磊 发自北京 这是一位寒门学子。读高中时,为了省下一元钱的路费,他每周徒步在学校和家之间往返80多公里。大学四年,他全靠国家助学金度日。 他说,“人穷志不短”。 这是一位部级高官。从翻译到驻外使馆官员,从处长到局长,从局长到副部长,宦海沉浮几十年,秉性不改。新闻发布会上,他大反官场常态,点名批评各地政府、高校和银行。 这也是一位正直而又有爱心的人。看到贫困的大学生无钱上学的种种窘迫,他潸然泪下。他说,实在有困难解决不了,你们可以来找我。为此,他办公室收到了两麻袋各地学子寄来的求助信。 但看到一群“公仆”宴客时,他愤然为诗:“座上宾客皆岸然,一派潇洒逼窗轩……醉眼哪识膏脂血,冷眼观之心生寒。” 这个人,就是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一个声称自己“快退休”的人。 愤怒 8月29日下午两点,高校新学期开学的日子,教育部召开了2005年的第11次新闻发布会,由副部长张保庆介绍以国家助学贷款为重点的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工作。 一位与会者说,在前15分钟里,一切和平时的发布会没有什么不同。先由教育部学贷中心主任崔邦焱发言,提出了问题,摆出了成绩,鼓励了地方和有关部门,说了不到十五分钟。 两点二十分左右,张保庆开始发言。让现场所有人都没有料到的是,张滔滔不绝地讲了四十五分钟,矛头直指某些地方政府。 “资助困难高校学生的问题是一个老问题,但也是一个大问题,是一个到现在还没有得到满意解决的问题……我去年在网上听到一句话,这句话我听了很伤心,就是我们在喊空话、作秀、落实不下去。” “有的省委领导的脑子里,根本没有品学兼优的概念……搞一个大项目,几十亿都出去了,遇到困难学生,这个、那个理由就出来了。现在有八个省没有动作。我们一天到晚喊,他就不动,是不是他省里这么困难呢?我看不是这个问题。” 三点零五分,张保庆开始答记者问。敏感的记者立即追问其刚才提到的八个省是哪八个? “八个省我可以说说,分别是海南、天津、黑龙江、内蒙古、青海、宁夏、甘肃、新疆。这里要说一说天津,他们的特点是基本上几年没有动。海南一个都没有贷出去,天津一个没贷出去。不贷没关系,你要有勇气的话,你们来点。不点的话,我会点出来。”张保庆说。 一位与会记者说,这个时候,张似乎意犹未尽,或者是觉得应该再讲些什么,于是,炮口再次对准一些高校和银行。 “我对银行行长说,以前没有助学贷款呆坏账的时候,其他的呆坏帐几千亿元,你怎么不说呢?我就说这些人好像是对国家很负责的样子,如果真要这么负责的话,我国的金融机构会好极了,哪到今天啊!” “我调查的结果是,中小学乱收费主要是地方政府的乱收费。大家记住这句话。不是学校在乱收费,都是地方政府逼着学校乱收费,没办法,不投入怎么办呢?” “高校又变过来了,高校的乱收费主要是高校的责任,高校的领导在变相乱收费。” …… 这次远远超过常规发布会长度的谈话,后来被媒体解读为“张保庆发怒”,“教育部门被迫捍卫中央权威”,张本人也被称为“很有个性的部长”,“不带官腔,没有官话”。 “忧虑,无奈” 然而,就这样一个焦点人物,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形容自己的心情时,他选择了“愤怒”、“忧虑”和“无奈”,他说自己的感情很复杂。 确实,作为教育部分管财政工作、直接负责高校助学贷款六年的副部长,比任何人对中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收费和资助贫困生问题,都有着更多的思考。 资料显示,从1999年施行国家助学贷款起,至2004年6月,5年时间实际发放贷款仅52亿元,全国约80万学生享受了贷款,与有关部门最初的预计相去甚远。 基于此,2004年7月,国务院转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若干意见》,对原有政策做出了调整。但教育部的统计表明,实行新机制的2004至2005学年里,全国新增审批贷款学生65万多人,审批合同金额51.5亿元,虽然较之前有很大进步,但距离一年100亿元的基本理想目标仍有相当差距。 症结何在? 张保庆认为,部分银行在承办高校贫困生助学贷款时,存在严重的嫌贫爱富现象,致使部分地方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难以解决国家助学贷款承办银行招标问题。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银行之所以对国家助学贷款积极性不高,其主要原因在于:他们认为助学贷款成本高、风险大,而且收益总体不高。 对此,张保庆有自己的一套逻辑:“大学生的诚信有没有问题?有。但我始终是这么看的,从宏观上判断,现在还不能得出答案说大学生不诚信。因为最早的助学贷款是2000年开始,八年的贷款,十年的还款期。到2008年才开始还款。还没有到2008年,你怎么说大学生不诚信。要做出准确的判断,一定要等到八年下来。第二,现在大学生尽管有问题,但从整体来判断,我不相信大学生是最不讲诚信的一个群体。第三,有点呆坏账又如何?将来国家助学贷款形成四五十亿的呆坏账,又如何呢?” “做事情要凭良心” 自从8月29日点名批评八省市后,张保庆迅速成为媒介焦点,频频露脸。其实,教育系统内的人都知道,张早就以敢说、敢做著称,个性如此。另外,“快退休”的年龄也让他无所顾忌。 张有一句名言:“家庭贫困学生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可先找自己所上的高中学校;高中解决不了,可找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解决不了,可借路费到高校报到;高校再解决不了,可以给我写信!” “我平均每天接到的信至少是20封。”张保庆说:“每天下班前,我必须把每天的信看完。看完之后有三种处理办法。第一,比如他提的是建议,建议我们应该怎么做怎么做的,这类建议凡是对的,我们确实都在认真考虑。第二,我批了之后管用的,我肯定要批。比如有些地方,部属高校的学生来信或者地方高校的学生来信,只要我认识那个省的主要领导,我熟悉,我批给他能办的,我直接批给他。” “至于直属高校学生来的信,我都会批给那个学校的书记和校长,行和不行都得答复。还有一种情况比较特殊,有的学生要求千万不要把信转到地方去处理,怕打击报复。对这种情况,我就叫秘书复一个条子说,‘你来的信我收到了’。” 张保庆说他对这些信很留恋,因为这是一段艰难历史的见证:自1999年创建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以来,他几乎每天都会收到贫困大学生直接寄给他的信。有时间的话,他会选择晚上坐在灯下阅读、批复。信中那些悲伤的故事和无奈的求助,常常让他落泪、叹惜,甚至愤怒,以至于夜不能寐。 “要带感情地做这个事情”,他说,“我们高校一天到晚在做思想工作、德育工作,如果这个学生家里有困难,就没人管,学都上不下去,那还有什么思想工作可做呢?” “我在教育部呆了二十六七年了,做事情我们都得凭良心。” 或许只有了解张保庆的人才知道,他说的这是真心话。来自河南镇平的他是苦孩子出身,全靠着国家一个月18元钱的助学金,才完成了四年学业。 寒门学子 1960年,贫寒的张保庆成了村子里第一个高中生——考入了距家85里的县城高中。为了节省下一元钱的路费,周六下午上完两节课之后,他都要徒步回家。 “那时候年轻,走得快,但是85里路大约也要走5个小时。”张说,回家一次,带上够吃一周的东西。 他的诗集《抱清吟》记载,有一次,深冬大雪,无法回家带下一周口粮的张被困在学校,正当为一周生活发愁时,见到父亲满身皆雪闯入,说是专为送白薯而来。张保庆闻之泪下,父子相抱痛哭。 后来张发奋考上北京外国语学院后,回想此事感慨万千,赋诗曰:“多病高堂煮命饭,白发慈尊送雪谷。” 也就是那个时候开始,他喜欢上了古体格律诗和书法这两项颇具传统文人气质的爱好,至今仍乐此不疲。2001年他出版了诗集《抱清吟》,书法也被人评价为“师古不泥古、求新不媚俗”。 如今,身为副部长的张保庆还时常回忆起几十年前的苦难,因为在他看来,有时侯贫困也是一笔财富——激发起他学习的动力,让他的成绩在高中时代始终名列前茅。 由于家庭贫困、学习好,他甚得其班主任田老师的喜爱,常常周济他一些馒头、肉菜等。 然而,高三上学期的一件小事,差点让张保庆改写了自己的人生轨迹。起因很简单,与其临桌的一位女同学的钱包丢了,据说里面装了100多元人民币。后来一位副班长奉命查办此事时,指名点姓说是张保庆干的,主要依据是看他平时穷得连地瓜面窝头都吃不饱,近来却每逢周三晚上就一个人偷偷地吃馒头、吃肉菜(记者注:此为田老师私下所赠)。 士可杀不可辱!愤怒的张保庆冲上前去,将这位副班长打倒在地,愤然离开了学校。事发第三天,女同学的钱包找到了。学校给张保庆记大过处分,同意其继续上学。 让张保庆感动莫名的是,一个深冬的夜晚,他还在睡梦中,眉毛和胡须上都挂满了霜花的田老师来到其家门口,劝其回校读书,并用自己右派的经历,教育张保庆要挺过挫折。 或许,从那时起,年轻的张保庆就已开始领略这个世界的艰辛。贫寒赋予了他动力的同时,也给予了他对贫困学生与众不同的感情。 “在我脑子里,助学贷款这件事情比天还要大。”他说。 相关专题:南方人物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