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的长与短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4日10:29 东方网 | |||||||||
吴兴人 今年《新民晚报》的“亮点”之一,是1月2日创刊的“长三角”周刊。至今虽只出了八期,但出手不凡,一鸣惊人。其所发的报道,已有《一卡通为何“卡”住》、《白蛇传有了“出生地”》、《“顺其自然”,你在哪里》等六篇被新华社转发;不久前到中国的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对刚诞生的“长三角”周刊情有独钟,指名要“长三角”周刊的记者前往采访宁波诺丁汉大学新校园的落成典礼;杭州、苏州、无锡、扬州、绍兴、嘉兴等有关部门最近也都盛情邀请“长三角”周刊的记者前往采访;在镇江的报摊上,卖报者竟特
新民晚报的“长三角”周刊,并非独创,类似的专刊和杂志已有数家。它既好办,又不好办。好办的是,它面向以上海为中心、苏南和浙北为两翼,江苏、浙江两省一市的16个城市(安徽省加入长三角已纳入规划)这样一个经济区,天地无疑是广阔的,新闻资源很多;但是,如果把它办成一个专业性太强的周刊,或办成一张省报色彩甚浓的小报,时效性和可读性甚差,那无疑是吃力而不讨好,现已有不成功的教训。新民晚报再办“长三角”,有一定的风险。现在,“长三角”定位是一个综合性的新闻周刊,作为一家主流媒体的新闻周刊,它应对长三角大联合、大融合、大发展中急于解决的、突出的问题有所涉及,对经济和政治方面的宏观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声音。这些新闻,如果说是“硬”的内容,也是不可或缺的。“硬”新闻多了,容易板起面孔,读者不爱看,这是一大矛盾。但“硬”和“软”,并非水火不相容。办得好,可以软硬兼施,其独到之处,也在于此。难,也在于此。编者设定在第一版为综合和财经版。推出“走马长三角”专栏,把眼光专注于事关长三角国计民生大局的重大问题。八期周刊中的四期报纸的头条新闻,轻松地谈一个与百姓关系密切的交通问题。《一卡通为何“卡”住》谈一卡通的系统互通这个几年前就达成的共识的老问题,现在有成了新问题,且至今分歧越来越大,这是什么道理?这样一问,读者欲知其下文,就不可不读了;《无障碍旅游不再遥远》是透视长三角旅游的一体化建设问题;《生活因高速公路而改变》介绍沪宁高速公路拓宽为八车道的变化;《长三角呼唤公路一体化》指出:“道路已经辟同,管理极待跟上。”这四篇稿件都涉及到一个硬题材——长三角的交通、旅游一体化问题,它是长三角一体化的基础,目前名列长三角区域合作规划的前项。随着长三角高速公路网的不断建设,人们的生活悄悄发生着变化。但问题的提出,文章的入口,又是尽可能软化,吸引人来读,可见编者是聪明的,是动了脑筋的,结果初步做到两头叫好——上头和下头都叫好。它们做到了硬题材“软”做,硬中有,软硬兼施结合,指导性和可读性共融,是谓“长三角”周刊之一长。 社会新闻是新民晚报的传统特色,也是新民晚报“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一只令人喜欢的燕子。现在,在“长三角”周刊上,“七九河冻开,八九燕子来”,这只报春的燕子又翩然飞来。时下,各报都有社会新闻,但有不少社会新闻多为一块玻璃高空落下、幸未伤人是某处伤人之类,真正好的社会新闻应有社会价值,应给人以思想上的导向。多是哈哈一笑的东西,社会新闻的品位就低了。观察一下两月来“长三角”周刊所发表的社会新闻,有些是很有品位的。宁波有位署名“其然”的30多岁的女士,在7年里默默地向宁波市慈善总会捐款117万元,成为宁波市民家喻户晓的神秘人物。周刊向你披露了寻找这位“顺其自然”者的最新情况:2005年11月1日下午1时30分,这位穿着谈绿色西装的30岁的女士又出现在邮政大厦,有准备地取出已填好的邮局汇款单,把25万元寄给宁波市慈善总会,再次不愿留下自己的姓名。周刊还公布了“顺其自然”历年向宁波市慈善总会捐款一览。这就更令人注目了。这样的社会新闻,发表在长三角周刊的创刊号的第二版,影响很大,引人注目。早春二月,“长三角”的燕南飞,莫非是新民晚报今年重振旗鼓的一个象征? 文教卫生新闻抓得好,也可以成为有价值的社会新闻。因为文教卫生新闻可以突破新闻的地域性,读者有共同兴趣。在距离南京城区40公里的地方,有一个江宁花塘村,住有王、曹、史、薛四大家族,其中的建筑和名称都与红楼梦中的叙述暗合,有一位不识字的老农,不仅能说出红楼梦的故事,还自称是曹雪芹的后代,扑朔迷离,原因何在?自然会引起人们的追思;《镇江人人有医保》,也上了一版头条。一读消息的标题,也是对上海的卫生工作的促进;《受不手欢迎,观众说了算》,介绍了浙江国有和民营剧团之争。据悉,浙江最有钱的稳岭越剧团,资产已达100多万元。在浙江,戏剧危机这个词,已听不大到。记者很有眼光,抓住了浙江民营剧团崛起这个新事物,充分肯定了它的富有生命力的前景,也是敢说的一例。 此外,另外一些社会新闻也很可读。《镇江出现‘江鲜一条街’》,介绍了这条街上有大小餐馆110家,一招鲜,喂富了镇江人。这篇通讯,写得很有鲜味,令人读后也想到那里去尝一尝鲜,不是广告,胜似广告,又有可读性。周刊发表的其它的一些几十字的小消息,也都可圈可点,让读者爱不释手,如在桐庐有一个“怪斜坡”,水在上面往上流,车在上面往下滑,据说在那里还有一两处同样的斜坡,这又是什么缘故;杭州警方将在今年全部换发转轮手枪,发的全是橡皮子弹;裤子开裂,消费者协会同意赔偿,但消费者竟提出要索赔一锅牛鞭,等等。可见社会新闻的空间是很大的,大可不必专在杀人放火上多做文章。 还值得一提的是,“长三角”又在第一版辟设了“长三角闲话”言论专栏,每篇五六百字,八期发了四篇小言论,虽不是篇篇都有味,但有褒有贬,延续了新民晚报的文脉。新民晚报的小言论,自林放先生首倡,成为一个晚报的特色产品,如今人去文不存。好在长三角有意恢复,虽尚味尽如人意,但也值得读者留意。2月20日刊出的《感慨“只赚一分钱”》,介绍了浙江诸暨的一些百万富翁的一种特殊的经济模式——“三块五毛钱一双的袜子,只赚一分钱就卖”,文章发表议论道:“小利也可以赚大钱。牙签、袜子虽然小,但‘小’亦可为。”此论在网上还引起了讨论,赞成者、反对者兼而有之,这也说明了言论也是新闻的一个重要武器,不应弃之不用,也不应把它当作版面的点缀。 还要说一说“长三角”周刊之短。其短在我看来是有些报道还是硬了一些,软硬结合还不够,与生活贴近得还不够。有些社会新闻,如《江宁花塘村惊现神秘“红楼圈”》到底是真是假,不妨作些追踪报道;鲁迅雕像面临拆留两难,下文如何,人们也想了解,时机成熟,可再发一篇报道,以释读者悬念;限于人手和通讯员队伍的初创,消息的面尚不够广,但延着这条路子走下去,这些不足是可以得到弥补的。“长三角”周刊办好了,有助于重新占领失去很多的江浙皖的读者市场,有助于重新恢复扩大新民晚报的全国影响。我对“长三角”周刊的前景看好,“长三角”周刊大有可为。 作者:吴兴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