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以经贸双赢推进中日破解政治僵局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4日09:35 国际在线

  作者:木乔

  因为日本右翼势力一再为侵略历史翻案,中日关系正处于严重的困难时期。中日两国政治和外交关系陷入僵局。好在稍微有一点长远眼光者,都不希望看到两个东亚大国长期交恶。在经历数月沉寂后,近期中日关系出现了明显松动迹象。

  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23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说,在日本经济产业大臣二阶俊博日前对中国的访问期间,双方初步同意3月上旬举行第四轮中日东海问题磋商。据刘建超介绍,二阶俊博访问期间,商务部长薄熙来与他举行了会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国务委员唐家璇分别会见了他。双方就增进经贸合作,特别是环保、节能领域的合作及双向投资达成共识。

  这看似平常的外事活动,在当今的

中日关系中却不太平常,因为这是温家宝总理5个月来首次接见日本内阁级官员。而这只是近期日本政要相继访华的新突破。外界普遍注意到,在日中政治关系陷入僵局的情况下,中方一直没有放弃加强经济合作、改善日中关系的努力,而日方的积极力量也不希望双方继续陷于政治僵局。

  从常理上说,维护并巩固中日经贸关系,当然是互利双赢的。特别是在政治和外交关系出现麻烦时,共同的利益关联和工商界的积极推动,往往可以缓和政治紧张,为双方找到改善关系的平衡点。在中美、中欧关系中,这种情况曾多次出现。那么从长远来看,中日双方应尽量避免政治僵局对经贸合作关系造成深度损害。而在现实中,中国也确实做到了政治归政治,经贸归经贸,尽量把两种性质的关系有所区别,这是极富理性和远见的。

  不过,中日间政治僵局如果持续下去,经贸关系必然会受到消极影响。从去年的情况看,中日贸易总额虽然有所增长,但增速却低于中国外贸总体水平;日本对华投资势头也有所放缓,一些限制对华经贸关系的政策也开始在日本露头,日本在中国对外经贸合作中的地位有所下降。统计表明,2000年日本还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国,中日贸易占中国对外贸易的比重为17.5%;但到2004年,这一比重就下降到14.5%,欧盟取代日本,成为中国头号贸易伙伴;而在2005年,这一比重继续下降到13.2%。

  究其原因,既不是日本企业没兴趣发展对华经贸,更不是投资中国收益太差,而是对中日如何改善政治和外交关系心存疑虑,对日本政府的强硬对华政策失去信心。我们认为,这些疑虑看似消极,其实恰恰也反映出,日本工商界越来越难支持小泉政府我行我素。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包括小泉在内的几届日本政府,虽然推出了一系列经济对策,但面对持续的经济萧条,实际收效尚不明显。面对积重难返的各种国内问题,小泉可以一时在政治和外交上大打强硬牌,但民众和企业毕竟需要现实利益。如果我们能够争取更多日本企业和公众理解,坚定他们对发展中日经贸关系的信心,那么日本政府的政策选择,早晚将趋于建设性。

  从现实紧迫性看,中日间的政治僵局已经到了非打破不可的时候。我们不能任由“政冷经热”慢慢变成“政冷经冷”,从而彻底失去改善中日关系的利益基础。同时,我们还要防止日本右翼极端势力寻找新的事端,继续兴风作浪。比如近期双方在东海油气共同开发问题上,谈判分歧就越来越大。日本减少对华政府开发援助,也被极端势力赋予了极强的政治色彩。如果中日间不能有更多的沟通协商渠道,中日关系的改善将非常艰难。

  只要以小泉为代表的强硬势力仍执掌日本政府,中日关系恐怕就难以迅速破冰消融。外界分析表明,日本国内政治力量博弈已经初现端倪。中国在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问题上决不妥协,从去年开始拒绝与坚持参拜的小泉首相举行会晤,这充分表明了中方的政治立场。但与此同时,中方又不断邀请日本其他政要访问中国,这似乎又表明,我们开始重视同小泉之外的其他日本政要进行对话,对“后小泉时代”的中日关系未雨绸缪。而中日间的政治关系僵局,也可能因此在今秋开始的“后小泉时代”得以打破。

  来源:东方早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