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道德偶像的朴素回归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3日09:05 国际在线 | |||||||||
作者:刘效仁 日前,上海市民信箱网上调查平台对2300位市民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95%的市民知道每年的3月5日是学雷锋日;在对“雷锋精神”看法上,92%的市民对“雷锋精神”有认同感。市民对“雷锋精神”的理解,主要表现为“无条件助人”、“先人后己”和“利人利己”等,八成市民最近一年里帮助过陌生人。(《东方早报》3月2日)
这是让人十分欣慰的。40多年来,乐于助人、默默奉献的“雷锋精神”影响了几代人。至今仍在被发扬光大,并没有过时。当然,“雷锋精神”也越来越回归平凡与本真。尤其是随着一本新的雷锋传记《雷锋1940-1962》出版,以300多张首次公开的雷锋照片,从新的角度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立体、丰满的雷锋形象。其实,雷锋当年和现在的青年人一样是时尚潮流的追求者,他一直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潮流先锋。他参加少先队、主动回乡当农民、当政府公务员、学开拖拉机、喜爱拍照片、发表文章、成为钢铁工人、穿皮茄克戴手表、借别人的摩托车照相、羞涩的初恋、参加解放军、学习《毛泽东选集》……毫无疑问,雷锋的生活正是那个时期的主流生活。(《新民晚报》2月28日) 不能不承认,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雷锋,作为一名普通士兵,是中国少数能够以头像传世的人物之一。3月5日,也是全世界惟一一个以国家名义为一名士兵设立的纪念日。然而,随着历史背景的变换,人们对雷锋、对雷锋精神的认识也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的主旋律即是将雷锋逐渐还原成一个平凡的英雄,从一个高不可攀的道德偶像还原成一个血肉丰满的平民楷模,从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圣徒还原成一个追求时尚、懂得爱情、热爱生活的邻家男孩。 不是吗?我们曾经把雷锋的手表、皮鞋和料子裤都锁进了箱子,不愿拿出来,也不敢拿出来,因为,作为一个道德圣徒,似乎就必须先天下之忧而忧,就理当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就应该过节欲的清教徒般的生活。因此,我们也把那段青涩的恋情从雷锋的青春人生当中一笔抹掉。否则,似乎雷锋就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道德偶像,似乎就不配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其结果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刚有柔、既普通平凡又高尚伟大的雷锋尘封了,被演绎成了一个没有血肉只有骨骼的概念和符号,一个高不可攀、可敬不可学的道德高峰。为什么人们把雷锋挂在墙壁上,需要的时候才会去“抱一下佛脚”,为什么雷锋三月来了四月走,其症结就在这里。 当然,这不单是对于雷锋一个人的宣传。对于其他英雄模范人物的推介也有同样的问题。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总以为只有这样,才更具有道德的感染力,才具有典型的号召力,才具有英雄的凝聚力。以为只有让每一个人都脱离掉烟火气,都脱离了个人追求和趣味,都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做一个纯粹的人,才能做一个高尚的人。其实不然。人的道德追求总是从实际出发,总是向着至善至美的高峰一步步跋涉和攀登的。人生价值的目标之所以具有激励性,根本不在于他至高无上,而在于触手可及,“跳一跳够得到”。事实是,也只有一步步登高,才能走向纯粹和崇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