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为什么“宁去黑市场不信黑职介”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3日02:08 华夏时报 | |||||||||
昨天,本报报道:北京西三环六里桥东北角有一个劳务市场,各地的民工聚集在那里。在这里等活干的民工有一个共同想法:与其让某些中介用没影儿的工作蒙骗我们,还不如与雇主面对面地谈,让我们觉得有希望。 北京人都不会忘记,与北京站相隔不远的崇文门三角地黑劳务市场,由于火车客源向西站分流,近几年清静了许多,但是却把黑劳务市场的“兴旺景象”带到了六里桥。说实
谁都知道黑职介可恨,他们有的是违规经营,有的连营业执照都没有。可是现在有关部门对黑职介的打击,基本还停留在“人不举官不究”的状态。有关部门对辖区内到底有多少家或明或暗的职介机构,恐怕还心中无底。什么时候,当黑职介贴在电线杆的小广告,引来的不仅有求职者,也有执法人员的上门调查时,黑职介的生存空间必被大大压缩,受骗的农民工也会少很多。 执法者可能会向民工们推荐政府劳动部门开办的正规职介中心。但事实上,民工们对这些正规职介照样不满意。正规职介的服务,表面上都有规范的制度,但是,事前收费让民工怕血汗钱“打水漂”,服务程序又嫌太麻烦——登记之后,就只能回去等通知,可多数民工连手机都没有,想等通知也不可能。正是因为正规职介的服务对农民工缺乏针对性,有些甚至态度也不够积极,服务方式又大多死板,所以农民工产生“还不如与雇主直接见面,谈妥了就跟着走”的想法,也就不奇怪了。 “宁去黑市场不信黑职介”现象,昭示出政府精细化服务管理的巨大空间。与其让农民工在黑职介“挨一刀”与黑市场“挨一枪”中选择,官办职介机构为什么不能淡化商业运作,多一些公益化内涵?加大服务投入,提高服务针对性呢? 作者: 马龙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