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河南决策者大笔写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0日08:25 河南日报

  河南决策者大笔写发展

  人们不禁要问,河南怎样铸造了这般辉煌?千年前那个富甲天下的繁华之梦,在今天又怎样变得明晰起来?

  答案是: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战略决策,咬定发展不放松。

  静心审视河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轨迹,人们会发现,在一串串沉甸甸的发展数字后面,是一串串河南党政领导的名字,是一份份有关省、市、县领导重发展的美好记忆,是一个个有关省、市、县领导抓发展的感人故事。

  特别要指出的是,这些年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几经更替调整,但他们对抓发展都矢志不渝,薪火相传。正是由于他们登高望远、锲而不舍、呕心沥血,带领和组织全省人民艰苦奋斗、开拓进取,齐唱“团结奋进、振兴河南”的主题歌,才带来了河南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近年来,河南的国民生产总值都保持两位数增长。可以说,每一个百分点的增加都凝聚着河南人民追求发展的坚强信念,每一个百分点的增加都凝聚着省委、省政府驾驭经济全局的大智大勇。

  让我们把思绪拉回到上个世纪末。打开当时中国的经济版图,从河南向东望去,环渤海经济圈正在拔节生长,济青双龙头的山东省正在扶摇直上,

长三角经济区正在上海的引领下创造着新的东方奇迹……从河南向西望去,富饶的资源、广阔的空间、致富的渴望,西部大开发步伐坚实有力……不东不西、不南不北的河南怎么办?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河南怎么办?东部领跑、西部紧追之下的河南又该怎么办?

  尤其重要的是,河南是一个人口大省,是一个传统农业大省,是一个有着沉重就业压力的大省,像这样的省份,走什么样的路子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才能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省委、省政府的决策者们在努力寻找着,求索着,发现着,实践着。

  问计干部、问计群众,省委、省政府领导深入乡村、深入企业、深入社区,开展调查研究,探寻河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路子,终于找到了制约河南发展的瓶颈,找到了实现发展的突破口,理出了符合河南实际的发展思路。省委书记徐光春明确提出,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原崛起全部工作,要围绕农业先进、工业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人民富裕的目标全面谋划、积极推进。

  依据省情,河南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确定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积极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对内开放,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依据省情,河南强力推进工业化,确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促使河南由资源大省向产业大省转变。

  依据省情,河南积极加快城镇化步伐,确定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的,以发展壮大二三产业为支撑,以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为主线,以制度改革和体制创新为动力,不断提高河南城镇化水平。

  依据省情,河南努力实现农业现代化,确定在巩固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用发展工业的理念、思路和方法来发展农业,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实现

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的良性互动。

  依据省情,河南坚持“科教兴豫”,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确定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加科技投入,积极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加速科技进步,提高科技综合实力。

  依据省情,河南着力打造“创新河南”,确定把建设“创新河南”当作主线贯穿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始终,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经济和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作为河南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作为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举措。

  依据省情,河南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以前,每每说到河南人口多、农民多,就觉得是包袱、是障碍。但换个思路去理解,就发现,积极主动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劳务经济,人口多、农民多也可能变成优势。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相对低廉的劳动力价格,不但为河南承接产业转移份额增添了重重的砝码,而且还能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依据省情,河南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确定依托河南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加深认识、加快改革、加速发展、加紧谋划、加强领导,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省。

  实践已经和正在证明,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发展方略,符合河南实际,抓住了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体现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河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努力走在中部崛起前列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道路,从而演绎出众多极具借鉴价值的“中国式发展”经验。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