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考生的道德考核是个伪命题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6日01:34 华夏时报 | |||||||||
日前,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工作的指导意见》,对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首次做了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明文规定。《意见》公布了三种不予录取的情形,其中一种是: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考核及体检不作量化计入总成绩,但考核结果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教育部发布的相关意见,对加强招生工作中的复试工作,弥补初试中笔试的单一性
谁是考生的道德判官?关于个人的道德评价,是个主观性相当明显的问题。并不久远的历史上,对个人的道德判断人们习惯于黑白分明,或者将其说成高大全的好人,或者将其说成奸猾懒的恶人。但是,事实证明,每个人的内心世界和外部表现都相当复杂,没有长期的亲密接触,谁也不敢对其他人的道德水准轻下断言。因此,对于千辛万苦通过初试的考生,不合适的人对其作出不合适的判断,可能会让其遗憾终生。 如何对考生的道德考核证实或者证伪?高校扩招之后,师生比例增大,学生与老师的交流时间越来越少,且不说本科生,就是现在的研究生有的几个月都见不到导师一次。所以,在档案中填写的东西,除了学生干部可能会多一些词汇之外,其他的几乎千篇一律。如果说现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考核主要依赖对考生现有的人事档案审查或进行政审,不对其进行证实或证伪,这种考核就具有形式主义的嫌疑,其意义也就大打折扣。 道德考核如何量化?凡是需要考核的东西,都应该有相应的细化标准,道德考核显然不易量化,甚至可以说无法量化。是给老人让座道德品质高,还是拾金不昧道德品质高?这样的问题显然没有答案。从这个角度看,对考生的道德考核是个伪命题,它只能为教育部门的权力寻租提供一个新的对象。 因此,在没有经过检验的易于操作的道德考核细化标准的情况下,对研究生录取实行道德考核的“一票否决”,应该慎之又慎。 作者: 本报评论员任孟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