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的“哈佛关系”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2日17:22 《环球》杂志 | |||||||||
1981年7月,马英九毕业于哈佛大学法学院,获博士学位。同年,现任美国常务副国务卿佐利克也从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毕业。不清楚年龄相仿的这两人当年在校园里是否相识,但这段求学经历使马英九得以广交哈佛精英,这份关系网累积到今天,已经在有意无意间成为马英九的独特政治资本,然而如何善用它,则需马英九细细思量。 文/郑又平(台北)
据台湾媒体报道,中国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将于3月19日至27日前往美国。在美期间,马英九将到他的母校哈佛大学发表演讲,就两岸关系和国民党的两岸政策进行阐述。在涉外事务领域中观察马英九,我们不能忽略他的Harvard connection,一般直译为“哈佛关系”。 哈佛关系,中国人往往会狭隘地以简单的“人际关系”角度视之。正如笔者在麻省理工学院的指导教授路西安派所说,“人际关系”始终被中国人视为是传统政治里权力运作的关键因素。 所以,一般分析政治的运作过程时,我们会本能地聚焦在“Who knows who?”这个层面上,企图经由人际关系勾勒出一份权力地图,以便按图索骥分析诸如马英九之类的政治人物在美国政坛的关系与影响力何在? 其实,所谓的哈佛关系,不应该局限在马英九这个人在哈佛法学院前后期同学关系上,而应该以包含“人际关系”在内更广义的“哈佛联结”。凡此种种都是他的宝贵政治资产。下面,我们试着更精确一点来分析“马英九与哈佛的联结”。 一、马英九在哈佛法学院的前后期“同学与师长”,其中有不少人在美国联邦政府现任或曾任高级官员,在美国企业界也有不少位居要津。 据了解,马英九在这一层面的关系,并不若外人想当然的密切。基本上,哈佛或任何美国大学,校友的亲密关系主要是以曾在大学本科生里,同宿舍、同班、同届、同系、同兄弟/姐妹会或同球队等等基础上多年培养出来的兄弟姐妹般情谊。 若只是攻读研究所高等学位的研究生无论其为硕士生或博士生,通常是比较不易培养出类似中国人所说的“铁哥儿们”的情谊的。 二、马英九在哈佛求学时前后期的台湾同学以及学成之后所参与的台湾地区“哈佛同学会”,是马英九在台湾从政过程中,一股重要的助力。 哈佛同学会的领导权由上世纪70年代的李模(时任台湾“教育部次长”,著名民歌手李建复的父亲)、80年代的陈长文(首任“海基会”秘书长),直到90年代的马英九、李念祖及目前的崔涌,他们散布在各行各业,但都是马英九在政治圈里的种子部队。 当然,在台湾的哈佛毕业生中,也有一部份是绿营的支持者。但是半数以上的台湾哈佛人基本上对马英九是持肯定态度的,马英九也总会定期与台湾的哈佛人聚会交换意见。当然,这些哈佛人就可以透过各种非正式管道或社交场合向马英九建言了。值得注意的是,台湾的哈佛同学会在政治活动上向来低调,比较不会张扬。 三、哈佛大学这块金字招牌具有“品牌效应”。马英九因为是哈佛出身,也自然而然成为哈佛大学在全球菁英中所谓“哈佛联结”的一分子。在马英九担任国民党副秘书长工作时,他就是政党外事工作的实际负责人之一,在各种交往中,哈佛校友的身份,是一个自然且有效的敲门砖。 四、哈佛的“学风与训练”,无形之中对马英九产生了影响。哈佛大学创校至今,校徽上的拉丁文“veritas”翻译成中文就是“真理”。哈佛人对于真理的追求与探索,往往会有超乎常人的执着,这一点也的确在马英九的从政特质上展现出来。 哈佛法学院的另外一个学风就是“自由主义的哲学理念”,哈佛大学各个法政科系与学院,基本上都是美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重镇,所以马英九的思维中,处处可见他对于自由民主及自由市场的信仰坚持。自由主义的思想,也带有多元主义的色彩,所以马英九对于文化多元主义的重视,以及他对于异议分子多元歧见的尊重,正源于此。 五、哈佛关系对马英九的从政生涯还有一层意义,那就是美国政府历来对于第三世界国家中出身哈佛的政治人物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而且哈佛大学尤其是法学院与肯尼迪政府学院,更是不遗余力地长期在世界各地开发政治菁英的“哈佛关系”。 这两个学院数十年来不断邀请世界各地的政治明星、异议份子、反对党领袖、下台的政府领导人到哈佛大学做短期讲学、游学、研究或进修。哈佛大学则授予他们各种访问学人、客座研究员、讲座教授、荣誉博士等学术头衔或名誉,这就是典型的“哈佛关系”,一种自然的校友关系,其延伸出的哈佛大学在世界各地的影响力可以“无远弗届”来形容。 说穿了,这种哈佛关系的本质是鱼帮水、水帮鱼,就好比红顶商人胡雪岩口中的“花花大轿人抬人”,其中更不乏“冷灶烧成热灶”的个案。说穿了,不得不佩服哈佛大学校方在培养其政商关系上总是押对宝。 哈佛不仅对世界政界押宝,在美国国内各行各业的精英里,哈佛大学的“寻宝”也是成果斐然。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相关专题:《环球》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