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应跳出公车改革“货币化”的伪改革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4日09:18 南方网
  程春荣

  “改了好几年,但群众的意见不但没有减少,许多地方公车腐败现象反而更加严重。”全国政协委员黄鸿前日指出,“原因在于各地的公车改革方式几乎全部采用‘卖公车、发补贴’,即 ‘货币化改革’的形式。这样的改革单纯从经济上考虑问题,满足于从表面上减少一点点开支,使公车改革陷入了误区。”(3月12日《广州日报》)

  的确,近年来公车改革的呼声日起,各地也纷纷出台“举措”,但形式就一种,即对公车进行货币化改革。按照“货币化”车改的模式,把公务用车推向社会和市场,公务员因公需要用车,实行有偿服务,财政按职位给予相应的补贴。看到公车腐败现象愈演愈烈,我们不禁要问:“货币化”车改到底是不是正确的改革?

  笔者认为,公车货币化改革不但强化了官本位,而且也是一种不公平的分配方式。目前实行此种改革的单位,采用的多是与行政职务直接挂钩的交通货币补贴办法,而不是根据个人的实际公务活动量进行补贴。这就导致行政级别越高,所获得的补助也就越多,有的单位正处级职务的人每月可获得的车补竟高达3000元,与一般工作人员的补贴相差10倍左右。但实际上,往往是那些补贴额较低的工作人员因公外出最多,所需花费的交通费用最高。如此一来,不仅无形中强化了特权思想,而且严重挫伤了基层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这种按权力分配利益的做法无疑就是变相的腐败。

  事实上,公车产生的巨大财政负担,并不是因为执行公务的需要导致的,主要是由于大量的公车私用以及一些机关、部分干部在用车上讲排场、摆阔气造成的。

  改革是什么?改革应是利益格局的调整,是彻底改变现存的不合理乃至一切弊端。就公车改革而言,眼睛首先要盯住的应当是:是否“超标”、是否公车私用、是否维修费用过多,是否有人在其中以权谋私,搞大大小小的“猫腻”。改革的方法,应围绕这些现存弊端分析解剖,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目前一些地方的公车改革,完全绕开上述几个实质性问题。用发放交通补贴来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取消特权,只是变换了特权的形式,即把拥有公车的特权,改换为拥有高额补贴的特权。这种“改革”因其缺乏群众的支持,最终将流于形式,成为假改革、“伪改革”。

  此外,从国家的宏观角度来看,公务车改革需要配套实施财产申报法和信息公开法。通过立法来规范公车的购买、管理和使用。对公务车进行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取消一部分人的特殊待遇,减轻纳税人的不合理负担,保持干部队伍的清正廉洁,勤政高效,实现社会公平公正。最终能否得到公众的认同,就要看政府的智慧了。(新华网)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