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改革的方向不能动摇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3日06:00 光明网
李月明

  在前不久刚刚闭幕的两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一段时间来,人们议论纷纷。有人认为是对前一段反思改革的总结和回应,还有人津津乐道于把胡总书记的“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跟一篇网评、皇甫平的《改革不可动摇》搅在一起。我觉得,这至少是过于简单化了。

  方向问题不能含糊。首先,反思改革不是否定改革;反思改革更不等于是停止改革
。其次,皇甫平的“不可动摇”远不能和总书记的“毫不动摇”同日而语。皇甫平“不可动摇”的中心思想是:市场化改革不够,导致三大领域矛盾凸显,所以,解决的办法,还是市场化;而总书记强调的,则是“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说到底要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进一步坚定改革的决定和信心,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证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总书记的讲话但体现了他一贯的思想、作风和追求,高瞻远瞩,高屋建瓴:这是是手段和目的的统一;是公平和效率的统一,是市场作用和

宏观调控的统一;是立足当前、眼观长远和注重现实、胸怀全局的统一。所以我认为,总书记强调的是大方向,是改革的方向不能动摇。

  那么怎样使改革的方向毫不动摇呢?我觉得至少要把握以下三点:

  一是改革的方向毫不动摇,就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毫不动摇。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但这不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力的行动,而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它是共产党的一种自觉主动的行为,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进行的;同时,它改出来的新体制也只能属于社会主义,而不是其它主义。诚如邓小平所说“总的目的就是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在党的领导下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但在四个现代化前面有‘社会主义’四个字,叫‘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一样道理,我们现在要建立的体制,在市场经济前面也有“社会主义”四个字,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是改革的方向毫不动摇,就要坚持“三个有利于”毫不动摇。邓小平说,“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符合这“三个有利于”,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不管姓“社”姓“资”。就象鲁迅先生主张的“拿来主义”。譬如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但也不能“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就“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甚至,连那一大群姨太太也要抱养起来,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他占有,挑选。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三是改革的方向毫不动摇,就要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让全体人民共享”的思想毫不动摇。改革是人民的事业,也是为了人民的事业,所以,我们的改革从一开始,就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大力支持。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主要是偏离了人民的利益。所以,最近,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反复强调“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反复强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反复强调“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论”,反复强调要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又一场拨乱反正,是对改革方向的明确界定,也是坚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改革开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

  “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这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是新时期和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工作,也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鼓足勇气,迎难而上,把改革开放搞好,把各项工作搞上去。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