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从白居易看明耻之心与做人之格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3日11:29 云网

  向贤彪

  人有人格,国有国格,古今如此。做人够不够格,固然有很多标准,然而常怀明耻之心,则是不可或缺的。

  明耻,一直是传统文化中传之久远、根深蒂固的行为准则之一。古代的先哲圣贤,
历来把明耻作为修身做人的一个较高的境界。孔子曾标举“行己有耻”、“有耻且格”等作为教导学生修身的标准。孟子说:“人不可以无耻”、“耻之于人大矣”,并且把它作为一切悖礼犯法行为的根源。不仅如此,古人还把明耻与治国相联系,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的治国要领,并说如果“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是何等的危言!可见,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历来都有重耻的传统,把明耻视作知人论世的准则,而无耻则是使人无地自容的唾骂之辞。大之可治国平天下,小之于修身齐家,“耻”几乎已是衡量是非、忠奸、曲直的一个标尺。

  在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中,我们不仅可以读到许多明耻的至理名言,还能读到许许多多明耻的故事。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杭州任判史三年间,不取民间的一钱一物,名声颇好。当他离任回家后,发现自己在杭州做了一件错事,即在游天竺山时带回了两块喜爱的石头。他说,如果旅游之人都这么做,长此下去,那天竺山不就“山将不山”了么?为此,他深感对不起杭州,对不起天竺山,便专门写了一首自省诗,既反思自我,又警示后人。

  《清野史大观》中曾讲了一个名叫郭琇的人的故事。此人出身寒微,从小发愤读书,立志报效祖国,他经常以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激励自己,后来考中了进士。在江苏吴江县做知县时,由于没有顶得住官场陋俗的浸染,也开始接受贿赂。郭琇的行为被人告发,遭到一位名叫汤斌的清廉上司的训斥。对此,郭琇感到无地自容,悔恨不已。回到县衙,派衙役们挑来好多担水,他和大家一起动手,把县大堂和他的卧室好好地洗刷一遍,并将“明志堂”书房更名为“明耻堂”,还在衙门前贴出告示:以前的县官郭琇已经死掉了,现在的知县是另外一个郭琇。从此以后,郭琇清廉做官,勇革除弊,把吴江县治理得井井有条,深得百姓拥护。

  白居易和郭琇处在不同的时代,但在知耻这一点上,都表现出了一种胸怀和勇气,这种知耻而后知义、而后知勇、而后知廉、而后知为官之道、明做人之理的精神,令人钦佩。实践证明,明耻是一种觉悟。有了这种觉悟,就能分清善与恶、美与丑、廉与耻,就能自觉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在世俗面前保持一分清醒。明耻是一种勇气。知己耻,才能图强上进,使自我修养进入新的境界。朱熹在《四书集注》中,对孟子“耻之于人大矣”一句作了发挥,说“存之则进于圣贤,失之则入于禽兽”。这话听起来似乎有点夸张,但细想一下,还真是这么一个道理。如果一个人是非颠倒,追腥逐臭,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连起码的羞耻之心都没有,又与禽兽有何区别?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严格规范了荣誉、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是我们必须努力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一个是非分明、知羞知耻的人,才有可能摆脱低级趣味,健全和提升自己的人格。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