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许博渊:中国人继承了多少劣质遗产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9日10:00 新华网

  许博渊

  读了先生和网民们的评论,感觉大家是在一个很高的水平上认真严肃地思考问题,读后很有启发。这样的讨论气氛让人喜欢。我不喜欢霸气和流气。艾琳先生的侧重点是环境对人的影响,这大致是不错的,我赞同,现在要说的,不过是一些补充。

  人都在特定的环境下生活,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被环境塑造着。古人有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看到了环境对人的影响。“孟母三迁”也是考虑到了环境对人的影响力。但是,环境改造人,人也改造环境,两方面互相起作用,形成一个循环。这个循环,可以是良性的,也可以是恶性的。归根结底,是人改造环境。好的环境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要人去创造,去改造。高素质的人,可以把恶劣的环境改造成理想的状态,这种理想的环境反过来又塑造着人,改造着人。这是良性循环,反之则是恶性循环。

  对人影响最大、最基本的因素,我以为是物质财富的多寡。作为一个群体,贫困总是和愚昧联系在一起的。我国一些地区在历史上曾经是文化中心,出了许多彪炳历史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后来,由于战乱,由于经济中心的转移,文明中心也随之转移,那些地区的人日益贫困化,素质会变得非常低。一些发达国家的贫民区,基本特征就是穷,因为穷,受教育程度就低,就业率也低,治安状况、卫生状况、人的道德水平等等都跟着低,以至于一般人不敢到那里去。国家的大环境大致相同,人的素质可以有天壤之别。当然,贫民区的形成往往有复杂的历史原因,并非一个因素起作用。

  我国的情况有自己的特点,人口密度过高,过于集中,相互摩擦比较频繁激烈,物质财富相对贫乏而且分配严重不均,加上特殊的生产生活条件,造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性格和特点,其中有些是不好的。

  比如,许多人没有排队的习惯。这种恶习,人人反感,可就是改不掉。为什么?它已经成为一种积习,积习难改。那么,是什么环境铸造了这种性格?是千百年的短缺经济。比如遇到大的灾荒,政府或者有慈悲心肠的富人会搞施粥活动,饥民们拼全力争抢,没有自觉排队的。僧多粥少,你温良恭俭让,就喝不上粥,或许因此就饿死了,而求生是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本能,本能驱使他去争抢。如果粮食非常多,人人都能吃饱,人就不会被动物本能驱使,就会想到体面、秩序、谦让等等了。争抢一旦形成习惯,在没有必要争抢的场合也会争抢。早先,在世界各地的机场上,登机的时候一拥而上的,不用问,都是中国人。渐渐地,这种现象比较少了,因为人们发现,机票是对号入座的,人人都有一个座位,根本没有必要争抢。但还有一些人要抢,因为他行李多,又舍不得花钱托运,他要抢先登机,以便占用邻座头顶上的行李箱。后来,这种现象也少了,国内物资丰富,用不着到国外去买了,即使行李多一些,也舍得花钱托运了,口袋里比较充实了。现在,在国内,上公交车还是一拥而上,座位少,不抢就只能站着,自己花了钱,买了票,有权得到一个位子,至于别人能否有座位,不是他考虑的问题。

  最近,有一位在国外呆了大半辈子的朋友告诉我,说他去德国探亲,发现中国游客的气度与十几年前大不相同了,没有刘姥姥进大观园那种神情了,一个个气宇轩昂,高视阔步,好像在向世界宣告:“中国人站起来了!”我觉得,这种扬眉吐气同样暴露出环境的影响,一种十足的小家子气。中国老百姓穷了千百年,穷怕了,做梦都在羡慕贵族豪门、财主阔佬,也许已经演练过多少遍了,一旦腰里多了几个铜板,就要装贵族样、阔佬样,“人一阔,脸就变”。总要到国家真正富裕了,大家都富了,富了若干代了,这种小家子气才会慢慢消失。

  中国人为什么没有社会责任意识?

家族制度是一个重要原因。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