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贾晋京:端午之祭仍然要文化开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31日02:25 东方早报

  端午节又至。除了吃粽子、赛龙舟之外,目力所及,今年的媒体和公众视野中又多了一个新“节目”———公祭:苏州市宣布,将在端午节当天正式举行伍子胥大型公祭活动。据称,此举是为了发扬苏州地区自古以来端午节是纪念伍子胥而非屈原的“传统”。

  除端午节之外,近几年来,其他时间的公祭活动也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公祭的范围
从最初的炎黄二帝逐步扩大到尧、舜、禹,甚至伏羲、女娲这样的传说人物也概莫能外,其他还有大批地方神、民族神、行业神也掺入其列。我们发现,此类公祭,无一不打着“继承传统文化”的旗号。联系到近年来学术界文化保守主义及各种相关思潮的兴起,民间“复兴汉服”活动的展开,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国学研究院的建立和苏州以“四书五经”为童蒙课本的私塾创办,似乎可以说,一股复兴“传统文化”的热潮正在兴起。

  无疑,对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传统的文化体系,当它面临着来自西方的、以坚船利炮为先导的现代化浪潮冲击时,一百多年来,我们的固有的

传统文化体系一致面临着“生存还是毁灭”的拷问。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今天的“复兴”热潮,其背后是
中国经济
近30年来的高速发展所捎带来的自信———文化上的自信,但是高速发展的经济与我们固有的文化传统又有多少关联呢?即使最保守的文化保守主义者恐怕也难以回答这个问题。我们的回答是,关联甚少。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将把固有的传统文化弃之如敝屣。事实上,它们的价值到今天为止,仍然没有完全向世人展开。

  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对一些基本事实和价值的判断。譬如,我们应该看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其实是一个多元的复合体,它至少可以区分成四个部分:其一是统治者的文化,是历代帝王为了其统治利益服务而构建的一套文化符号或仪式,比如恢弘的宫廷建筑和祭天、祭地、祭黄帝等大型祭祀活动;其二是士大夫的文化,比如文化典籍的教养、琴棋书画的艺术、山水园林的品鉴等等,他们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阶层,是历史上中华文化创造和传承的主体,这一点在蒙古、满族等外来民族统治中原时期表现得尤其突出;其三是民间文化,是中国历代人们群众的自发活动产物,其源头可以追溯到上古的巫觋信仰,端午节就是民间文化之一,此外,很多扶乩之类的迷信活动也可归入此类;其四是外来文化,在西方文明大举进入中国文化版图之前是佛教,和经过中国化之后的“禅宗”等等,近代以后还有其他异域文化。

  由此可以看出,如果一味颂扬,笼统地称要继承传统文化,是很可笑的。须知其中有很多已经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

  又譬如,中国传统文化其实存在两个不同的系统,一个是中国传统的礼制规则系统,另一个是中华文化的文化符号系统。由于中国古代是以“礼制”来治天下的,所以建立了一套“天地君亲师”的礼仪等级体系和“仁义礼智信”的行为规范体系,这样一套礼制规则体系,把统治秩序和价值观念纳入到同一个系统里,通过“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来维持统治。1911年,随着两千年的皇权专制被辛亥革命推翻,礼制体系没有了所附丽的皇权,无需去推翻,自己便轰然解体了。而诗词礼乐、琴棋书画以及中华服饰等等,则可以归入文化符号系统,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符号。对于前者,文化保守主义者如何“继承”,如何“发展”呢?缺乏外在强制,内在的文化心理如何安顿?

  我们认为,在今天,来自西方的先进文明仍然是我们值得学习,并且是首先要学习的榜样,我们不能陶醉于我们的经济成就,并进而在文化上故步自封。新的中国文化必须有包含世界文明成就的新形态。而这个“新形态”目前正在发育和形成之中,包括我们的核心的“文化”、其外的“制度”和“器物”都是如此。

早报特约评论员 贾晋京 刘景 任大刚 徐德芳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