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许博渊:国民性到底是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30日15:37 新华网

  作者:许博渊

  讨论了多日,回过头来探讨一个基本问题:什么是国民性。

  要弄清什么是国民性,首先要弄清什么是国民。我理解,国民是全体人民,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贩夫走卒,都属于这个范畴。弄清楚这个问题很重要,否则讨论起来没有一个
统一的概念,总是走岔道。比如,你说我国国民性有弱点,他说当官的如何如何。这就说不到一块儿了,说句粗话,是“尿不到一个壶里”。

  再说国民性,我理解是一国国民占主导地位的性格特点。要想弄明白什么是中国国民占主导地位的性格特点并非易事。

  比如,许多人认为,中国人缺乏诚信。我也说过,在良心和利益面前,许多人往往选择利益。但是,这绝不是说中国人全都没有诚信。前几天就有报道说,吉林有一个

出租车司机,10年前捡了4万元钱,心里一直不安,良心成天被犯罪感折磨着,终于把钱交给了派出所,不久就找到了失主。这位司机就选择了良心。故事非常感动人,连当初态度不好的失主也被深深地感动了。那么,什么占主导地位呢?这很难量化,只能采取模糊哲学,凭感觉。

  我国历来非常强调诚信,“信”字本身就是一个“人”,一个“言”,意思是人说的话是可以相信的东西,就是诚信。儒学也提倡仁、义、礼、智、信。古人云:人无信不立。如此等等,数不胜数。我在文章中提到过的美国传教士亚瑟·史密斯,有一句非常难听的话:“纵令在中国,也有许多诚实的人。”他在中国呆了几十年,他总的感觉是中国人缺乏诚信。这只是感觉,并不是科学调查的结果。我个人的感觉,缺乏诚信是中国国民的一个带有普遍性的毛病。我们常常能认识一个人的面貌和声音,但不能了解他的心,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我们能听懂一个人的话的表面意思,但很难体会出话中之话、弦外之音。例如,地方上有些一把手整天大谈民主集中制,实际上他的意思是你们都得听我的,不能提任何反对意见。人与言合起来,不是信,而是谎。

  在中国这块地方,谁要是听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他就是天字第一号傻瓜,这在多数国民中是“常识”。总之,中国人很难看明白,中国话很难听明白。所以,老人常常告诫年轻人:“不识字不要紧,不识人则要没饭吃的”,“要多留个心眼,可别人家给个棒槌,你就认针”。

  我国国土面积大,各地民风民气不尽相同,很难归纳出一个统一的性格特点来。比如无锡和江阴,近在咫尺,如今江阴还是无锡治下的一个县级市,但两地民风很不同,当地有俗话说,“江阴强盗无锡贼”。清军入关,势如破竹,而江阴人却顽强抵抗了80天,杀清军三王十八将。江阴人笑无锡人在清军面前是“团团一炷香”,因为无锡人没有抵抗,焚香迎接清军。那么中国人总体上是骠悍呢,还是柔弱?林语堂认为是柔弱。他是从历史的角度观察问题的,认为从汉唐以后,中国人便趋于柔弱。最近有人撰文,将中国人和韩国人比较,也认为韩国人比中国人刚烈。究竟如何,恐怕也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总之,什么是中国人的国民性,是一个永远说不清的问题。既然说不清,为何还要说?无非是检查自己,看看我们有什么妨碍民族振兴的缺点没有,以便放下包袱,轻装前进。同时,了解了自己有些什么缺点,有些什么优点之后,就等于了解了国情的一个重要方面,考虑问题时可能全面一点,客观一点,冷静一点,不那么一厢情愿,不会那么强调“一改就灵”。比如说民主吧,其实我们在许多方面不是缺乏好的制度,而是这些好制度没有好好地得到执行。原因很简单,与制度和法律相比,国人更相信权谋,两千多年来都是这个样子。

  探讨国民性对我国的改革也有意义。我不反对改革,我的所有文章也没有。我非常同意人的觉悟要在实践中得到提高的看法。我只是提醒人们,在改革的过程中,不可忘记中国的国情,包括国民性、文化遗产、历史包袱、经济发展程度等等;看问题不可简单化,要尝试逆向思维,要估计到各种可能的不利情况;要在各方面着力,下功夫,不能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一步“妙棋”上。

  艾林:对许博渊先生国民性思考的再思考

  我们承认,中国国民整体素质不高,一些公民社会公德意识不强、法制意识淡漠、判断荣辱与是非的能力较低。普通公民如此,在有些领导干部中也存在权谋私、贪污腐败、贪图享乐的现象。但是,分析国民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决不能离开社会经济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不能避开体制性因素和发展阶段因素。我们说,无论是一般公民身上发生的素质不高问题,还是在一般人看来应该素质很高的领导干部身上发生的问题,除了他们自身的原因外,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受客观因素的影响。[全文]

  国民性思考之一:中国人的“家国观念”要改一改

  国民性思考之二:增强民主意识是全民族的事情

  国民性思考之三: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国民性思考之四:谈谈国人继承的劣质遗产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