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顾晓鸣:一波古代史的现代化浪潮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3日09:05 温州新闻网

  一代代人不可避免地会被历史的母题所触动,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拿历史来关照当代生活,诞生各种“现代版”。史学理论家说,哪怕古代历史,在后人叙述时,都是叙述时的“同代史”。反过来,只有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再叙述,历史内含的永恒母题才能得到彰显。

  ●主持人:龚丹韵●嘉宾:顾晓鸣(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新闻背景:近日,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在“百家讲坛”的讲稿《易中天品三国》被上海文艺出版社以高价夺标。这再次印证了易中天的走红程度。

  走红的不只是一个人。以中国目前的人文社科类图书销售行情,3-5万册就算是畅销书了。而阎崇年的《正说清朝十二帝》销售达35万册,其他一些历史类读物也纷纷挤入排行榜前列,全国相关出版社正竞相向历史学者约稿出书。当当网2005年的历史类图书涨幅达到50%-60%,目前已占该网人文社科类图书的四分之一。史学热真的来了?

  主持人:“史学”曾被人比作“屎坑”:研究人员改行、专业录取分数“低人一等”、史书乏人问津,中华文化、民族记忆该如何传承下去急煞了不少人。而现在史学类读物却备受青睐,是什么造成了这一转变?

  顾晓鸣:历史本来就非常精彩有趣,只是我们原来的史学观念和表达方法有些刻板教条,倒了读者的胃口。现在找到了一种比较合乎大众口味的形式,加上近几年,影视等通俗文化产品呈天文数字般增长,而观众的眼光越来越高,对胡编乱造渐渐生厌。这时出现了一档好看的节目、一批会讲故事的人,使人们忽然发现,再怎么虚构想象,还是不如曾经活生生存在过的历史生动和隽永。

  就拿风靡亚洲的三国来说,其吸引人之处,不仅在于情节的跌宕、精彩,还在于人物的一言一行、处世哲学所流露出来的中国智慧,那是一种对人性的洞察、对世界的认知,是渺小的个人被卷入如此特殊的历史际遇下,所做出的身不由己而又主动大气的反抗、挣扎和智谋,串连起一幕幕扣人心弦的悲喜剧,令人回味无穷。而在读者和听众被历史感动的同时,他们的感悟和兴趣反过来激发了历史叙述和写作的变化,我称之为“互灵”。一批“学院史学家”兼任“大众史学家”成为世界性的现象。

  主持人:历史故事本身固然精彩,但目前市场偏爱的并非历史原典,而是对原典的重新阐释。易中天因此被说成“不严肃对待历史”。可这样“加工”后的现代解读,确实契合大众心理。您认为古代史能添加“现代味”吗?

  顾晓鸣:面对大众,历史无需装深沉、摆架子。仅仅死记硬背的灌输并不能触摸到历史的灵魂,恰恰在品味情境、咀嚼故事中,才能让人有所悟、有所得。只要有学理依据,“趣说”“妙说”都是不错的传播手段。毕竟好看、有共鸣,才会有人乐意去读、去品。

  而且“古史今说”的模式也非今日才有,鲁迅的《故事新编》、莎士比亚的戏剧都属此类,中华民族的“说书”艺术、野史“小说”更是源远流长。司马迁的《史记》多处采用生动的文学笔调,刻画细节、想象场景,却依然位居正统“二十五史”之首,是“文”与“史”结合得极好的典范。因此,不必把重新阐释视为洪水猛兽。历史剧也好、学者的个人见解也罢,如果能认真对待大众的阅读和鉴赏,把严肃历史讲得雅俗共赏,意味盎然,一定还会激发各种观众的兴趣,追问历史原貌、求诸历史原典,甚至反溯到史论、考古等领域,对推动史学的发展大有裨益。

  更进一步说,历史的情节虽然丰富,但其内在却重复着相类似的“母题”:“三国”的纵横捭阖,勾勒出人与人微妙的关系、国与国竞争的艺术;莎士比亚的经久不衰就在于演绎着人性的普遍真理。这是任何一个时代的人们都会去体验、思考的永恒主题。所以,一代代人不可避免地会被历史的母题所触动,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拿历史来关照当代生活,诞生各种“现代版”。史学理论家说,哪怕古代历史,在后人叙述时,都是叙述时的“同代史”。反过来,只有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再叙述,历史内含的永恒母题才能得到彰显。

  主持人:关于历史对当代人的意义,诞生了不少名人名言。比如西方哲人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我们的祖先说要“以史为鉴”。畅销历史读物的作者阎崇年这样写道:历史是镜子,历史也是艺术,它可以借鉴,也可以欣赏。您觉得现代人读史究竟是读其中的什么?

  顾晓鸣:希拉里给自己的书取名为LIVINGHISTORY,直译为活出历史,历史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活出来的,这是世界史学界的新认识。也就是说历史不只是一板一眼的文字记载、情节记载、经验记载,归根到底,历史是永远不可能伪造的人类经历过的悲欢离合,这种无形的体验通过书写被固化,重新演绎传播,再度让后人去感知。所以读史的过程,不只是寻找前车之鉴、不只是旁观一场精彩的闹剧,更是用心灵融入前人的悲喜、品味他人的人生,是与国家、与历史同呼吸共命运的再体验。而后人不断重新感受、理解、研究前人的体验,也就在不断传承着民族记忆、维系着民族文化。

  现代人喜欢读史当然是好现象,但还是要注意,读史、讲史不能弄成掉书袋,也不能居高临下、急功近利,历史的作用就在于潜移默化,用平常的言辞让人感悟人生真谛。说史、读史不是单纯地讲故事、听故事。传播历史不能放任自流,需要相关部门、行业、媒体的分析引导,防止盲目跟风、千人一面,甚至速制没有见解的胡说,把平常变成平乏、平庸,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同时在全球化的过程中,面对世界,我们每个人都应知史懂史;光知道柴米油盐,只是一个人,但不像一个中国人。越想体现出中国的人文特色、文化身份,就越需要从早期、中期的历史中不断挖掘和传承优秀文化遗产。眼下有那么好的机遇、市场和软环境,我特别希望各位走红的学者们能珍惜、能自重,不断学习,不断品出点水平来。

  来源:《解放日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