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胡思客:草根名人堂,是个啥名堂?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6日10:04 南方报业网

  广州算是个多金且多元的城市,近几十年来颇受外省朋友艳羡。不过艳羡之余,这些朋友多少还保留着某些文化优越感,这优越感有助于心理平衡,但却不免要打上文化沙文主义的印记。

  对这种优越感最好的回应就是,端出自己的文化家底大家比一比。这家底当然不是建几座歌剧院那么简单,那玩艺除了能占一下日报文化版头条外,顶多是让无德叶公们多一
个高声讲电话的公共场所。海珠区档案局最近搞了一手花招叫新鲜,他们将凭借“岭南画派发源地”这一地区特色,挖掘街知巷闻的街头艺人,为其建立名人档案室。这样的话,“街头卖字的穷书生,虽然藏身陋巷,只要写得一手好字画,也可跻身名人堂。”据悉,海珠区内30余位小有名气的绘画、摄影和书法发烧友已经递出了建档申请。

  文化的显性指标是文艺,文艺的显性指标是庙堂文艺。一个国家和地区,如果不能贡献几位拿过国家或国际奖项的文化名人,就好像离“文化沙漠”不远了。这是我们一直对诺贝尔奖奥斯卡奖耿耿于怀的原因,哪怕拿个华表奖也好啊。可是,庙堂文艺的模范带头作用似乎不像泻药或止泻药那般有效,所以我们要搞搞草根艺术。

  所谓草根艺术,即小资们对民间艺术的代称,市民朋友们不要以为这是一种根雕艺术。印象中民间艺术无论质朴还是粗鄙,都很繁荣。从乡村到城乡接合部再到城市街头,大家可以举出无数例子,来描绘一幅民间艺术的清明上河图。民间艺术家长相或许奇特,衣衫或许褴褛,目光里却流露着对艺术的原生态热爱,这是我对街头艺术家们保持尊敬的原因。

  值得尊敬的不仅是街头或田头的艺术家,还包括家里的艺术家。前阵媒体报道过某同行的七十老母,干了一辈子农活,晚年到城里儿子家享清福,闲极无聊拿起孙女的蜡笔信手涂鸦,画呀画呀,她就成了“中国农村版女梵高”,那些质朴的小山村好像在她的画笔下绽放出了鲜活的生命。所有赤诚的内心都应该受到尊敬,因为这才是艺术的真谛。

  但如果没有那个做记者的儿子,“中国女梵高”可能就会湮没在茫茫人海中。所以应该感谢海珠区档案局的创举,给了草根艺术家们另一个登堂入室的机会,哪怕他们没有当记者的儿子。我比较好奇的是,街头卖唱的流浪歌手如果唱得一口好歌,是不是也能挤占一好位呢?

  胡思客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