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如:为上大学不要文凭的青年农民喝彩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6日10:04 浙江在线 | |||||||||
沈阳的一些青年农民近一段时期以来走进了大学课堂。他们不要学历学位,更不需安排就业,在大学脱产学习1年即回到本地区创业。这种新型培训方式,不但开创了1年制非学历成人教育研修的新模式,而且找到了一条培养“留得住、用得上、情况熟、干得好”的农业产业化人才的新途径。(2006-6-24 《新华网》) 不要文凭上大学,只为求知到学堂。这不禁让人想起了数学家华罗庚。当年华罗庚
国人的文凭情结,可以说源远流长。古时候的科举有“童生—秀才—举人—进士”四个等次,现代社会也有“中学—大学—硕士—博士”四张证书。时下每年一次的高考,全国各地涌现出的五花八门的“高考状元”似乎让人看到科举的影子,显示科举情结在国人的心底依然固执地存在着。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结束了“白卷英雄”时代,“知识越多越反动”被彻底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文凭开始吃香了,这原本是件大好事。但曾几何时,人们心中那点陈旧的根深蒂固的情结又死灰复燃。文凭,很快就充当了衡量个人能力的一根准绳和牵动人才标准的一根神经。人才价值观的扭曲,使用人标准逐渐偏离了航向,在一些地方,以文凭论英雄成了选贤任能的代名词。这最终导致了人们拼命去挤高考这根独木桥,以期进入大学弄张文凭拿个学位。一些大学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也竭力迎合人们的需求,陷入了盲目扩招的怪圈,于是,上大学就是为了拿文凭在各大院校也就成了见怪不怪的事情。 拿学位必须上大学,但上大学不等于就是拿学位。蔡元培先生在北大当校长时就多次强调:“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希望学生以学问为重,不要将大学看做文凭贩卖所。在《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一文中曾写道:“我们第一要改革的,是学生的观念……他们平日对于学问上并没有什么兴会,只要年限满后,可以得到一张毕业文凭。”可见,文凭并不能与学问划等号,更不能与能力划等号。但是很多人却常常试图把文凭当成掩盖自己无知的遮羞布,此种情形,钱钟书先生在《围城》里做了精彩的论述,不妨一鉴。“方鸿渐受到两方面夹攻,才知道留学文凭的重要。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自己没有文凭,好像精神上赤条条的没有包裹。”文学大师借用文学作品辛辣地指出了现代文明的产物——文凭的“误用”和“滥用”,表达了对现代教育的某种疑问和讽刺。 微软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没有拿大学文凭,但从不间断学习,所以,一样成为世界首富,他的著作《未来之路》曾有这么一句话:“教育的最终目标不是为了一纸文凭,而是为了终身受到教育。”科学家竺可桢也有类似的说法:“一个人求学不一定要有学位,在哪里都可以做学问。”一个人,倘能摆正心态,把上大学当成学知识、长本领、强素质的人生过程,把文凭看得淡一些,甚至象沈阳青年农民那样,索性上学只为求知,根本不要文凭,那可堪社会之福。 作者: 真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