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真如:为上大学不要文凭的青年农民喝彩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6日10:04 浙江在线

  沈阳的一些青年农民近一段时期以来走进了大学课堂。他们不要学历学位,更不需安排就业,在大学脱产学习1年即回到本地区创业。这种新型培训方式,不但开创了1年制非学历成人教育研修的新模式,而且找到了一条培养“留得住、用得上、情况熟、干得好”的农业产业化人才的新途径。(2006-6-24 《新华网》)

  不要文凭上大学,只为求知到学堂。这不禁让人想起了数学家华罗庚。当年华罗庚
要到剑桥留学,数学家哈代托人转告华罗庚,如果他愿意的话,可以在两年内获得博士学位,而其他人通常要用三年时间才能得到。华罗庚却说:“请转告哈代先生,我是为了求学问才到贵国来的,我不是为了学位而来,你们只要能给我机会,让我到贵校的图书馆里看看书,允许我听听课就行了。”沈阳的青年农民跟数学家一样无疑深刻领会了学习的本义,值得现代社会那些被“文凭热”烧得晕头转向的人好好学习。读书的目的,虽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决不是为了文凭,这却是毫无异议的。汉代刘向认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医治愚顽,他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一代伟人周恩来认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民族的振兴,他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高尔基认为“如果不想在世上虚度一生,那就要学习一辈子。”因此他“扑在书籍上,就象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培根认为“读书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他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长才。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国人的文凭情结,可以说源远流长。古时候的科举有“童生—秀才—举人—进士”四个等次,现代社会也有“中学—大学—硕士—博士”四张证书。时下每年一次的高考,全国各地涌现出的五花八门的“高考

状元”似乎让人看到科举的影子,显示科举情结在国人的心底依然固执地存在着。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结束了“白卷英雄”时代,“知识越多越反动”被彻底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文凭开始吃香了,这原本是件大好事。但曾几何时,人们心中那点陈旧的根深蒂固的情结又死灰复燃。文凭,很快就充当了衡量个人能力的一根准绳和牵动人才标准的一根神经。人才价值观的扭曲,使用人标准逐渐偏离了航向,在一些地方,以文凭论英雄成了选贤任能的代名词。这最终导致了人们拼命去挤高考这根独木桥,以期进入大学弄张文凭拿个学位。一些大学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也竭力迎合人们的需求,陷入了盲目扩招的怪圈,于是,上大学就是为了拿文凭在各大院校也就成了见怪不怪的事情。

  拿学位必须上大学,但上大学不等于就是拿学位。蔡元培先生在北大当校长时就多次强调:“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希望学生以学问为重,不要将大学看做文凭贩卖所。在《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一文中曾写道:“我们第一要改革的,是学生的观念……他们平日对于学问上并没有什么兴会,只要年限满后,可以得到一张毕业文凭。”可见,文凭并不能与学问划等号,更不能与能力划等号。但是很多人却常常试图把文凭当成掩盖自己无知的遮羞布,此种情形,钱钟书先生在《围城》里做了精彩的论述,不妨一鉴。“方鸿渐受到两方面夹攻,才知道留学文凭的重要。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自己没有文凭,好像精神上赤条条的没有包裹。”文学大师借用文学作品辛辣地指出了现代文明的产物——文凭的“误用”和“滥用”,表达了对现代教育的某种疑问和讽刺。

  微软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没有拿大学文凭,但从不间断学习,所以,一样成为世界首富,他的著作《未来之路》曾有这么一句话:“教育的最终目标不是为了一纸文凭,而是为了终身受到教育。”科学家竺可桢也有类似的说法:“一个人求学不一定要有学位,在哪里都可以做学问。”一个人,倘能摆正心态,把上大学当成学知识、长本领、强素质的人生过程,把文凭看得淡一些,甚至象沈阳青年农民那样,索性上学只为求知,根本不要文凭,那可堪社会之福。


作者: 真如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