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琳:打击垄断,要狠于抗击“非典”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3日09:05 浙江在线 | |||||||||
也许,大家对“非典”还记忆犹新。 那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多少人失去生命,让多少人心惊胆战,让多少财富受到损失。 但是,在这场自然灾害面前,党中央、国务院用强有力的政治手段和行政手段,依
但是,回想处理“非典”事件的前前后后,有的东西还很值得回味。 大家知道,我国的“非典”首先是发生于广东,由于没有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才向全国蔓延的,以至于北京成了最大的受灾区,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各地没有采取很好的预防和处理措施,已经有“非典”疫情的地区,包括北京市在内,都没有如实向中央报告,也拖延了处理“非典”的最佳时机。如果处理及时,是不会造成如此大的损失的。而其他没有染上疫情的地区,也是听之任之,没有把中央的部署当回事,也使得疫情控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面对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不负责任的表现,面对灾情不断扩大的紧急状况,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从干部队伍的现状出发,从各级领导对待“非典”的态度出发,采取果断措施,撤销了领导责任的北京市政府主要领导、卫生部主要领导的职务。 责任人的官帽子一摘,立即引起了地方政府官员的高度重视,各地都纷纷重视起了“非典”防治工作,很快地,“非典”疫情得到了控制,不长时间就取得了抗击“非典”的重大胜利。 应该说,在撤销两位责任领导的职务之前,应该说,中央已经非常重视,会议、文件都连续下发、召开,但是,效果甚微。试想,如果不是撤销了两位责任人的职务,不知道“非典”疫情还会蔓延多长时间,还要让多少人失去生命,还会造成多少损失。而正是两位责任人职务的撤销,才使得疫情的控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此看来,在处理具体问题时,文件也好,会议也罢,要想真正落实到位,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想地方政府能够真正按照中央的要求去做,必须动人,必须动帽子,必须动位置。只有摘帽子、搬位置,才会真正让我们的领导干部们“动心”、动力、动身。 现在,全国都在议论垄断问题,都在谈论垄断企业职工收入过高的问题,都在谈论如何铲除垄断的问题。那么,如何才能解决垄断问题呢,如何才能减少处理垄断问题的阻力呢? 要知道,中国的垄断企业,垄断的不仅仅是利润、收入,还垄断着一个个行业,垄断着竞争,垄断着市场公平,垄断着社会公正。更重要的,这些所谓的垄断企业,不象国外的垄断企业,是通过市场竞争形成的。我们的垄断企业,都是依靠行政权力形成的,是行政性公司、部门、行业转型而来的,其垄断的背后,都有行政权力作支撑,都有大大小小的官员作后盾,要想铲除垄断,首先必须铲除行政权力,阻止行政权力对垄断企业的支撑。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反垄断法》作为经济领域的“宪法”,在我国一直没有能够出台,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一旦出台,就会对这些仍然带有行政性行为的垄断企业形成极大的冲击,而这些垄断企业一般又都是超大型企业,有着深厚背景的企业,于是,一旦讨论《反垄断法》,就会受到极大的阻力,有来自于企业的,有来自于与企业关联的部门,甚至有来自于分管这些企业的中央领导。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能够出台《反垄断法》呢,《反垄断法》不出台,又如何能够反垄断呢? 要想反垄断,要想真正的铲除垄断,要想维护市场的公平公正,就必须下大决心、花大力气,下比抗击“非典”更大的决心、狠心。 如果中央真心想铲除垄断,如果中央下决心铲除垄断,如果中央决心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果中央决心为每一个市场经济主体提供公平公正的经济环境,就应该象抗击“非典”一样,对那些阻止铲除垄断的人,通过政治手段、行政手段,用摘帽子、搬位置的办法,让他们服从、支持铲除垄断,让他们把过高的收入压下来,让他们自觉地参与市场竞争,让他们与其他经济主体一样参与市场竞争,让他们能够适应市场,把真正的本领拿出来,到国际市场去参与竞争,去与外国企业拼一拼、争一争。美国都能这样做,难道我们还不能吗? 否则,要想铲除垄断,只会是一句空话。 作者: 艾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