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慕毅飞:取消论文硬指标的学术意义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7日09:05 红网

  正在北京举行的“大学校长论坛”传来消息,人大、北师大等7所大学取消了“研究生毕业必须发表论文”的硬指标,也就是说,学生即使没有发表论文,也能毕业(7月16日《北京晨报》)。此举,具有特殊的学术意义。

  论文,本该代表写作者的学术水平。给研究生毕业设置发表论文的硬指标,旨在防止个别研究生“混文凭”。动机应当不错。结果呢?研究生逐年增多,能够发表论文的刊物
却在不断减少。现在,刊物全用来发研究生的论文,怕也无法满足“研究生毕业必须发表论文”的要求。从客观的条件看,这项硬指标根本不具备客观的可行性。再从几年的实践看,研究生一入学就面临着发表论文的压力,根本不可能潜心治学,到时候论文发表了,真正的研究却未必有成果。发表论文的过程,难免成了利用网上材料进行复制、粘贴的剪辑过程,成了托关系、走后门的公关过程,或者干脆就是花钱买版面的交易过程。恰恰是这样的论文,评定职称的时候需要,续聘教授的时候需要,认定学校业绩的时候更需要——本该代表学术水平的论文,却让学术丧失了最后的一点尊严。这样的论文,越是繁荣,学术就越没有希望。

  研究生能不能毕业,本该由自己认定的,却得看论文能否发表,也就等于交由杂志社把关了;职称够不够格,教授能不能续聘,学校办得有没有水平……也都交给发表论文的杂志社了。这硕导、博导自然当得省事,评定职称、续聘教授、评价学校的业绩,自然也都成了数数论文就能搞掂的省力事。论文决定了一切,论文也就掉价了。差不多凡是识字的,都会写论文;无论和谁几天没见,冷不丁就会听他说又发表论文了。现在,怕没有比论文更不值一看的东西了。

  当年的一段佳话,令人不胜感慨。说梁启超向

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推荐陈寅恪来当教授,曹云祥问是哪国博士,陈寅恪读了
哈佛大学
、柏林大学,却偏什么博士也不是;曹云祥问有什么论著,陈寅恪在他研究的领域无疑代表着当时中国学术的最高水平,但他当时偏就什么论著也没有。看曹云祥面有难色,梁启超说:我著作等身吧?但我所有的著作,未必比得上陈寅恪的几百个字。于是,陈寅恪就进了清华,就做了教授。今天,陈寅恪不可能有了,梁启超不可能有了,曹云祥也不可能有了。说是管理科学了,什么都拿定量考核了,论文能说事了,可论文偏就忽悠了学术,让学术蒙尽了羞辱。

  从这个意义上说,以论文走俏为标志的科学管理的时代,恰恰是管理弱智的时候。难得有七所大学取消了论文的硬指标,也许能重塑一点学术的尊严,而这,正是这一事件的学术意义所在。[作者:慕毅飞]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