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木:谈“神童之谎”和“女生之死”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9日10:48 四川新闻网 | |||||||||
目下,由学费和考分引发的悲剧一再发生。前段时间,南京郊县有位父亲由于无法筹措女儿上大学的费用而在猪圈里上吊;今天,本报又报道说,盐城一名13岁女孩因为中考成绩仅比理想的中学相差几分,家里交不起2万元费用,而服农药自杀。三四分、两万块,无论如何不能和一个如花的生命画等号。学费和考分不是天然的杀手,值得探究的是何种因素改变了它们:学费成为压垮穷人的最后一根稻草,而低考分区别于进入大学或高级别学校的资格,为传统的文化心理所睥睨。
这一切,倘若只是就事论事地反思,则难以让教训“完满”。综合起来,我们的文化心理影响了教育在对待个体成长上的宽容度,也影响了教育事业在进入理念模糊时期的心态——13岁女孩喝农药时,想到的是前途的渺茫和现实的“不容”;而当教育产业化受到抨击的时候,我们没有看到教育投资对于一个家庭特别是一个贫苦家庭压力的体恤。但当悲剧不发生的时候,这两种特征又很容易变成轻浮的“喜剧”——比如一夜成名和“神童制造”文化的泛滥。 悲剧和“喜剧”符合一个逻辑,但“喜剧”却又难免悲剧的诱因,因为不合常理的“喜剧”的最小的破坏就是让肥皂泡破裂。最近本报一直做“13岁神童谎言”的报道:金湖籍高考考生刘昕一夜成名,不仅因为他674分的高分,更因为他“13岁”的年龄。尽管刘昕和家人一再申明他不是13岁,但是这顶闪烁着耀眼光芒的“神童”的帽子还是不管不顾地“扣”在了刘昕的头上,丝毫不考虑他的感受。明眼人发现,制造“神童神话”的始作俑者正是一个追名逐利的民办学校——擅自把一条鲜活的生命减少了3岁。也正是冲着“神童”的光环,许多家长正“打破头”赶着让自己的孩子进入“21世纪”,进入这所和“神童”有关的学校。还有什么比利用谎言牟利却受到热宠更具悲剧因素的事情呢?我们为什么容易被蒙蔽?“学海无涯苦作舟”这一类文化追求,在粗鄙的功利环境中被越来越多的人动摇,其背后的文化心理需要受到最严厉的批驳。健康的文化心理是一个国家搞好教育的重要条件。当文化心理出现了摇摆,就意味着我们的教育环境必然发生了“偏轨”的事情。曾经听一位高校老师抱怨过,现在的高校越建越多,越建越高档,不仅增加了学生和家长的经济负担,也增加了老师的负担,新校区老校区来回跑,虽然有校车,但始终无法安心教学,一到下班时间,新校区几乎找不到辅导老师的身影,因为不赶校车,老师就得自己花几十元“打的”回家。想学习的学生找不到老师,这是对学生的极大不公,而且大部分学校建新校区都是靠银行贷款,借的钱总要还,怎么还?还不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在这个暑假,还有不少家长“逼”孩子学电子琴、学芭蕾、学书法、学奥数,恰恰没有人知道孩子自己想学什么。小升初、中考、高考,这些再正常不过的考试被人为地夸大了。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可能在一些欠发达地区,一条人命真的抵不过两万元钱。如果我们的贫困人群真的到了因贫上不起学,甚至要用自杀来抗争的话,有人想过如何从根本上用教育制度的改良去“解救”他们,但容易忽视的却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心理,包括教育心理的摇摆更为隐蔽,也更具伤害性。(木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