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之:漠视公众感受是银行的大忌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1日08:54 四川新闻网 | |||||||||
从2003年新的《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发布以来,短短三年时间,银行的收费项目已经激增了20余项;据称,银行内部正在酝酿的收费项目将达100项,此说法随后被“辟谣”,是真是假一时难辨。正所谓“无风不起浪”,100项也许未必,但银行不断酝酿和出台新收费项目的趋势是客观存在的。 几乎每一项新的收费项目,都会引来公众一片唏嘘之声,继而引发大量的媒体评论
商业服务业的最大特点是直接面向百姓、服务大众,因此常被称为“窗口”行业。若论服务面、接触面、影响面,几乎没有谁能与银行相比。“顾客乃衣食父母”所以成为古往今来商者的口头禅,绝不仅仅是一种违心的说教或标榜,而是有其客观存在的规律。试想,脚长在“父母”们身上,来不来光顾你的小店,全凭其需要和兴趣。而在其需要和兴趣中,印象、感受、心情、情感等等“非理性”因素占有相当比重,故“父母”们主观感受、坊间舆论,每每成为商家们第一个考虑和重视的问题,甚至视之为生命。诚然,不是所有的顾客感受和要求都那么公平、客观、合理,但商家仍会做出某种让步,仍会成为其经营决策的重要“砝码”。为什么要这样?很简单,顾客心情、公众感受的是非对错不是第一位的,而心情和感受会直接左右其选择、导致其行动才是第一位的。从这个角度看,关注公众舆论、珍惜社会形象、维护客户感情,理应成为银行的“第一要务”,成为其决策的主要依据之一。而漠视乃至蔑视公众感受,则是违背市场规律、商家行为规律的表现,是银行的大忌。 用计划经济的传统观念来为银行漠视公众感受作注解,似已过时。改革开放已这么多年,“银行是政府出纳”的体制特征早已消失殆尽,“独家经营”局面早已彻底打破,况且,争夺客户资源在银行同业几乎到了头破血流的程度......问题是,银行在宏观上、整体上公然一再蔑视公众感受的这种无所谓心态、“老大”心态究竟来自何方呢?也许,公众感受就像经济学上说的公共草场,具体到某家银行,他只管多多放牧自己的羊,至于草场最终将荒漠化的悲惨命运是不多加考虑的。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真正的根源也许在于:以客户为导向的经营价值观并未在银行决策者头脑中真正建立起来。既然眼下决定一家银行“生”与“死”的并不是市场、不是客户,而是“政策”,那么政策当然就会成为银行决策者经营价值观的主导。诚然,一家银行认真遵守金融法规、货币政策无可非议。而笔者这里说的“政策”导向的价值观,主要表现在一种“唯上”的、用不着为公众感受以及市场结果负责的微妙心态。例如银行卡跨行查询收费,假如各家银行真的把公众感受放在第一位,说不定会联合抵制“银联”的收费动议;其它各种收费的政策即使出自金融监管当局,如果各家银行鉴于对公众感受、市场结果的充分了解和尊重,定会据理力争,说不定能促使金融界民主决策机制的形成。眼下的症结是:公众感受、市场结果并不一定直接决定银行高层管理者的“仕途”,而任何一项哪怕是不适宜的“政策”以及与它相联系的政治背景,说不定会关系到其荣辱臧否,他们当然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言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