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唐山大地震30周年专题 > 正文

朱达志:唐山7.28,不能忘却的纪念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8日04:50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本报评论员 朱达志

  30年前的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一场震惊世界的大地震摧毁了正在酣睡的唐山。“地光闪射,地声轰鸣,房倒屋塌,地裂山崩,数秒之内,百年城市夷为墟土……”空前大灾难共造成242769人丧生,164851人重伤,70多万人受轻伤,15886户家庭解体……当年曾参加过志愿军机场建设技术工作的邓域才,是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他告诉本报记者:“
唐山地震远比我经历过的朝鲜战争残酷。”(相关报道见17-20版)

  唐山,注定要和30年前的大地震永远联系在一起。在那场灾难中所承受的苦难,永远是唐山人刻骨铭心的记忆。

  但唐山人不会永远生活在大地震的阴影中。今天,我们之所以纪念唐山大地震,就是要通过对灾难的剖析,获得启示,走出阴影,避免灾难的再度发生,或者最大限度地降低灾难所带来的牺牲和损失。正如三年前,温家宝总理在出席香港特区政府表扬医护及各界成功克服非典型性肺炎的聚会上所说,一个民族在灾难中能够学到比平时多得多的东西;她在灾难中形成的凝聚力,定将推动民族的团结和进步;她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在民族的进步中获得补偿。

  人类历史,从古至今,永远伴随着灾难的侵袭。在《十日谈》中,薄伽丘笔下的黑死病,就曾把欧洲折磨得死去活来。而中国也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古代文献中,因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十室九空的记载,俯拾即是。但正如西方有世纪大洪水和诺亚方舟,中国古代也有女娲补天并制伏共工,战胜大洪水及其它灾害,保护人类的神话传说。可以说,人类历史同样也是一部不断战胜灾难、降伏一切人间妖魔的历史。

  在唐山大地震3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灾害社会学家、河北理工大学教授王子平在接受采访时说,经历了巨大灾难后,唐山人逐渐形成了科学的地震灾害观——地震是可怕的灾害;地震时人并非完全无能为力;关键在于用科学知识武装人自身。这样的科学震灾观看似简单,却是唐山人民用生命和鲜血所换来,它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益。

  30年前的大地震,虽然有其当年特殊的社会环境、科技水平、民众意识等方面的局限,但对于我们今天的减灾防灾,仍有总结和借鉴的重要意义,譬如如何提高民众的危机意识和灾害防范与应对能力,如何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手段为防灾服务,如何加强灾害的信息预警,如何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工作,等等。

  这几年,非典、禽流感和东南亚海啸的肆虐,又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今年初,政府发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5件专项预案文本,其中就包括《国家地震应急预案》。该预案要求,通过高新技术手段,建立覆盖全国的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和31个区域级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同时,对地震灾情进行动态计算,对损失评估、灾难处理方法、医疗物资供给和救援队伍需求量等方面,都有明确的体系标准。

  《唐山大地震》的作者钱钢近日撰文指出,珍惜生命,是普世的价值,文明的起点。善待生命的民族,才有健全的心智……逝者长已矣!他们用鲜血换来的哲理,今天已成共同准则。捍卫人的权利,保护人的生命,增进人的福祉和全面发展,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这段话,可以说是我们今天纪念唐山大地震30周年重要意义的一个最好注脚。

  相关专题:唐山大地震30周年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