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邓海建:40%的利润竟伤了 “医疗器械”的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31日04:07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邓海建(江苏 教师)

  酝酿近一年的医疗器械限价政策可能暂时搁浅。记者从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获悉,原定今年6月出台的医疗限价政策将延期公布。最初的征求意见稿中规定,一次性低值医用耗材,从出厂到最终销售给患者的总加价率不得超过40%,但医疗器械企业认为,发改委不仅挤掉了流通领域中的灰色部分,也挤掉了企业合理的利润。(7月30日京华时报)

  老虎吃惯了人,和它商量改吃素了,难免很“伤心”---类似的结果是这场发生在医疗器械企业与政府之间围绕定价的博弈,竟然是以充满程序正义和逻辑正义的发改委挂白旗而告一段落。再回头看看近年来医疗价格改革诡异的“辩论赛”,场场都是“一嘴毛”:厂家怪销售、销售怪代理、代理商怪医院,医院更“无辜”,不仅痛斥所有相关环节,最后的“总结陈词”都是“医疗价格是体制问题”,因“积重难返”所以“任重道远”吧,因“任重道远”还是“不了了之”吧。由价格司主导并几易其稿的限价政策暂时搁浅,再度折射了中国

医疗体制的沉疴累累与矛盾重重。

  40%的利润为何伤了“医疗器械”的心呢?在充分竞争的市场,40%的暴利差价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因为这是出厂价基础上的40%,如果再观照一下医疗器械不菲的价格底数,这个高昂的40%难道真是养活奇怪的“中间人士”不可或缺的“沉没成本”?从电器乃至到汽车等行业,还有哪个领域能享受到40%差价的滋润呢?---倒不是政府不给政策,是正态的市场容不得这种中间商的投机和灰色操控流程。患者血汗埋单的这昂贵的40%人家为何还“不领情”?答案只有一个:因为在医疗器械销售的潜规则里,“流通领域”这个表情暧昧欲壑难平的无底洞享受的是N倍于40%的触目惊心的分成。

  其实,“医疗器械”的“伤心”背后是“双失灵”和“系统病”。事实证明:公共医疗卫生资源是不能完全市场化的,就算政府在引进市场化手段时,经营方式也不能完全实行市场化运作---虽然目前医疗器械价格表面上属于市场调节,但患者显然没有选择权和话语权---市场失灵后政府本应及时介入,遗憾的是,现在连个限价政策也搞不下去了。在“政府监管手段缺位下的市场错位”的“双失灵”下,寻租和异化便有了更霸王的话语表达;“左手药品右手器械”显然是老百姓看病贵的病根,问题是,限价方案除涉及医疗器械生产经销商利益外,显然也触动了“以械养医”的医院利益,而如何将医生合理的劳动价值合法化,根治这个“系统病”显然不是发改委一家做得了主的。

  相关评论:任孟山:医疗限价博弈不能忽略患者利益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