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毕舸:买卖大学指标,权力干预教育的样本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7日00:52 南方网

  如果你没有把握考上大学,又十分向往上大学,没关系,只要有钱就能买分数上大学,圆你大学梦。山东菏泽提供了这样一个怪异的样本。一位教师眼见市场前景诱人,在两年前就放弃了教师职业,专门做起了买卖分数的中介。(8月6日国际在线报道)。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供应,这种供求关系,被称为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教育本非一个买卖市场,不过,近年来教育产业化的风潮,使得高等教育领域充满了商业化求利的气
息:扩招成为揽钱的途径,就业率是任意掺水以糊弄公众的虚假广告。大学招生指标异变为可以待价而沽的商品,也是其催生的产物。

  事实上,只有当市场总处于一种强行管制的状态下,产品被政府或某些“指定”机构垄断,而这种垄断已经被证明无法满足“市场需求”,那么畸形下的供求关系就会发生扭曲。带有浓厚计划经济意味的“招生指标”浮出水面,并且进入地下二级市场,正如上海

复旦大学的一位教育人士所指出的,问题不在大学,在向学生发出录取通知书之前,高校与学生之间隔着一个全权代理———政府。大学的自主招生权被转移到了政府招生办,这样一个实质的权力中介拥有庞大而不被监控的资源,很容易出现利益寻租的空间。

  因此,“倒卖上大学指标”的祸根早就埋在教育产业化伊始,我们面临一个非鹿非马的“教育市场”———教育资源基本是国家投入、政府控制的,高校隶属于地方政府或某个行政部门,缺乏足够的自治权利。同时,教育产业化又开启了“高校可把教育当商品兜售”的后门,人们只看到扩招带来的物质成果,也发现教育的社会效应丧失殆尽。

  “倒卖上大学指标”现象、“弃教做中介”现象的出现,是因为高等教育领域缺乏完全的市场化竞争机制,以及防范权力干预教育的监督机制。前者导致目前的高校缺乏足够的危机感,那些对“倒卖上大学指标”睁一眼闭一眼的学校并不担心自家出了几个伪劣产品,就会被“退市”。后者引发了权力对教育的渗透肆无忌惮,高考丑闻的层出不穷,腐败寄生链条的巍然成型,背后无不闪现权力暗手的影子。

  “弃教做中介”是权力干预教育的样本,而仅仅依靠报道中所提出的大学建立复查制、重新考核制,加大违法成本,教育主管部门严格查处,不过都是治“表”。治“本”之策,只能是完全市场竞争下的招生权回归大学,当然,我们还要完善多种前提———给予民营高校与公立高校起码的国民待遇和政策扶持,减少乃至最终取消地方政府和行政部门对高校的过多管制。

  ■毕舸(来源:

燕赵都市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