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林扶叠:忽然中天,以其平易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7日02:14 东方早报

  随着《品三国》的出版,一股“易旋风”席卷南北,和台风争夺着报纸的版面。北京和上海两地的签售活动,场面之热烈,“易粉”之热情,不仅媒体惊诧,而且劳碌了警察。中国地大物博,人口鼎盛,每年有几场台风肆虐,是正常的自然现象,每年有几个人物或者事件,挑逗起全国民众的热情———比如去年的“超级女声”万人空巷,如今的“满街争说易中天”,也是正常的社会现象。所不同的是,台风袭击东南沿海,“超级女声”吸引青少年,“易旋风
”则超越了地域界限和年龄差别。

  易中天红火,是在央视“

百家讲坛”开讲三国历史。在易中天“品三国”之前,“百家讲坛”讲过清史、红楼梦等等专题,虽然受到民众关注,但没有红得漫山遍野。在“品三国”之前,易中天也以相同笔法写过其他书籍,市场销量虽然可观,但也没有一红而不可收拾。易中天的红,很大程度上应该归结到“三国”。

  中国有着严重的“三国情结”。所谓四大名著,《西游记》小孩子爱看,《红楼梦》知识分子爱看,《水浒传》宣扬该出手时就出手,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民众的身心健康,只有《三国演义》,是中国传统的历史观和生活观的写照,长期占据着“民众最喜爱的娱乐节目”头把交椅。100多年前,民众听“三国戏”,20多年前,民众听袁阔成,如今,民众看易中天用通俗语言讲三国历史。

  中国一向有着写史书的传统,仅仅三国史,除了二十四史中的《三国志》,历朝历代的研究、考证,著录成书汗牛充栋。然而,所有这些都属于学术领域,和民众无关。自唐开始,“三国情结”弥漫于中国社会千余年。民众了解三国的窗口,起初是勾栏瓦舍的说书人,然后是半文半白的《三国演义》,然后是戏曲、评书———到了今日,方有易中天。

  无论“三国戏”,还是袁阔成,由于故事提炼和人物塑造多姿多彩,固然吸引着民众,但它终归是一种“戏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一方面,民众知道,历史上的关羽不可能“温酒斩华雄”,诸葛亮并没有呼风唤雨;另一方面,民众却没有渠道获知关羽和诸葛亮的真面目和真故事。中国的历史,往往说得精彩写得干瘪,说与写是两股道上的车,民众说话用口语,士人写书用书面语。然而,干巴巴的并不是历史,而是历史的写法。三国故事精彩纷呈,落实到纸面上,过去是《三国志》加裴松之注,用文言文写,本纪列传书表,非高级知识分子不能读。如今,白话文革命将近百年,历史图书依旧不够“白话”,却形成了新的“书面语模式”,人分红白脸,事分左中右———这是专门写给民众看的普及版三国史。在学术领域,历史专家们固然已经放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研究模式,但在向学术回归的同时,考证、引文、注释,同样拒民众于千里之外。

  易中天“品三国”,摈弃了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的现代西方史观,不再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糊弄百姓,而是回归到中国历史书写的传统模式,只不过把以前的文言文换成了老百姓都能懂的口语。对于渴求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三国史的民众来说,易中天宛若甘霖,就刮起一股旋风。这只能说明,中国的历史书写方式之单一和贫瘠,与中国灿烂多彩的历史,不协调。

  易中天大红大紫,仅仅是一个特例,“三国情结”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央视的传播效应也起着很大的作用。但这其中折射出民众了解中国历史的渴求。在易中天之前,十余年前的黄仁宇、前两年的吴思,在历史领域,他们比易中天更为专业,他们所写的书,已经成为图书市场的“常销书”,而不仅仅是畅销书,只不过,在专业的历史学术领域,他们依旧是另类。一花独放不是春,在易中天之后,相信会有更多学者面向民众研究历史、写作历史,中国的历史写作方式将会多元化,民众将会获得多种途径以了解历史,易中天也会泯然众人矣。

早报特约评论员 林扶叠 马俊 徐德芳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