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敬伟:棒喝张艺谋原生态下的“印象”泛滥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9日10:48 深圳商报 | |||||||||
从《印象·刘三姐》到《印象·丽江》,张艺谋将原生态推至极致。动辄占地数千亩的场地,耗资数亿的烧钱,成千数百当地民间演员的参与,锣鼓喧天,人声鼎沸,谈笑间一场纷扰的游戏结束。这就是张氏“印象”给予公众的基本印象。但全国风景名胜却乐此不疲,丽江之后还有西湖,西湖之后按照艺谋的说法是“挤破门槛”。果如此,全国百家著名的风景名胜都“印象”一回,“印象”势成泛滥。《印象·刘三姐》投资数千万,《印象·丽江》投资2.5亿,以此类推,一路“印象”下去,总花费在数百亿元。而风景名胜大抵都在经济
艺谋作为多部大制作的电影导演,其中的经济账应该算得清爽,应该明了原生态的宏大视野冲击蕴含的文化含量是否和巨量投资相宜。艺谋作为痴心“申奥”的名导,更应该晓得奥斯卡电影文化价值不可偏离商业因素的最基本要求。可惜,“印象”由张艺谋的艺术试验场成为带有功利性的艺术偏执。从《印象·刘三姐》到《印象·丽江》,如果没有艺谋的名声相伴,谁还会将之视作艺术?所谓的原生态艺术,无非是“场景大+业余演员+民俗”的大杂烩。如此重复的原生态“印象”更像民间庙会和马戏的再现。不同的是,民间的原生态是纯朴的自娱自乐,而艺谋的“印象”,原生态不过穿了华丽外衣以敛财而已。纵然抛却敛财的功利因素,作为艺术家的艺谋少了创意和灵感,只是滥用自己的名声重复艺术的怪圈。乏内容、少内涵几成艺谋创作的硬伤,大制作形式主义的印象原生态,自然的美景只会将艺谋的艺术缺陷暴露得更为明显。 从艺谋对“印象”的洋洋自得可见艺谋被原生态的疯狂遮住了慧眼,棒喝艺谋当其时也。其一,各地风景名胜追捧“印象”并非基于“印象”的文化感召力,而是跟风做秀的心态作祟,是攀比之风在发酵;其二,是风景名胜的功利心在主导,不过是利用张艺谋的名头为本地区进行广告宣传。在这种心理诱因下,风景区挤破门槛的目的不是为了原生态的“印象”艺术,而是直奔艺谋而来。试想,如果没有艺谋参与,纵然王潮歌、樊跃们将“印象”搞得如何艺术,风景区管理者们还会有如此热情? 劝艺谋从原生态艺术的狂想中警醒,冷静思索“印象”的文化价值及“印象”追捧者的真实目的,厘清文化和功利的纠缠,最忌自己也陷入私利诱惑的心魔而不可自拔。如此,所谓原生态艺术只不过是覆于“印象”之上愚弄公众的叶公好龙遁辞。艺谋不会不知,即使没有功利的羁绊,名人滥用自己的名声也是得不偿失。唐代韩愈,名声极大,时人求其为先人作墓志铭者众多。而韩愈为了笔润写了许多华而不实的碑文而被后世讽为“谀墓”。(《新唐书·韩愈传》附《刘叉传》记载“此谀墓中人得耳”)实为盛德之玷。较之韩愈,艺谋是欣欣然于疯狂的原生态“印象”,是懵懂状态下或自戕式的滥用名声。为艺谋计,遏止“印象”泛滥实为明智之举。 肯定地说,若“印象”真的泛滥成灾,耗费数百亿元的庞大开支必然引发公共管理部门和民间的争议。中国并不富裕,用钱的地方很多。耗费巨资玩原生态的游戏,即便穿上文化的马甲,又如何给人们留下好“印象”?! 作者:□张敬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