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郭之纯:文化大国的“文化赤字”尴尬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7日03:24 中国青年报

  郭之纯

  近日在北京举行的“跨文化传播与软实力建设”论坛,专门就中国如何解决文化产品出口的弱势、加强“软实力”建设进行了讨论。目前我国文化方面的贸易逆差形势非常严重。如2005年对美版权贸易逆差竟达4000∶24;多年来我国图书对欧美贸易逆差达100∶1以上;我国进口了大量影视剧,但出口的只是屈指可数的几部……

  美国学者波特的一个观点已经被广泛认可:基于文化的优势,是最根本的、最难替代和模仿的、最持久的和最核心的竞争优势。但如此巨大的“文化赤字”则表明,虽然中国有许多工农业产品已经走向世界,但中国文化却未能有效地同步传播。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一本著作中曾指出:中国不会成为超级大国,“因为中国没有那种可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撒切尔夫人这句话本意是驳斥“中国威胁论”,因而不乏善意,但却从另一侧面说明了中国文化输出的弱势。

  我们的文化本来有着如此深厚底蕴,为什么文化产品却会成为全球文化市场上的“弱者”?依我看,这并不是我们的文化本身出了问题,不是我们的文化过时了、不能适应全球化的市场经济,而主要是因为我们当前的文化产品“制造机制”的缘故。可概括为三点:不自重、不自信、不顺畅。

  所谓“不自重”,是指文化产品其实不文化。美术家韩美林曾经讲道:“没有文化的文化是可怕的。”然而,我们当前许多打着文化招牌的文化产品,恰恰陷于“文化越来越少”的窘境。由于功利思维,或由于文化产业从业者本身素质差,有许多文化产品被大量掺水,注入大量商业质素,甚至一点儿也“不文化”了,只不过是为了商业利益、以娱乐心态进行的彻头彻尾地“恶搞”。

  还有“不自信”。有一些文化从业者由于种种缘故,认为月亮就是外国的圆,导致生产出的文化产品不伦不类,虽貌似很“前卫”或“后现代”,但实际上淘的却是外国人的剩饭。于是,国人看不懂,外国人不愿意看。这类产品,当然也换不来贸易顺差。

  此外就是“不顺畅”。由于机制不畅等原因,当前的“文化制造”中尚有官僚化习气的部分遗存。一些学阀、书阀和艺阀的存在,使生产的部分文化产品内容和形式僵化,趣味全无。同时,一些真正出色的作者和作品又被阻滞于“主流”之外。有一些文化产品“墙内开花墙外香”,却难以为国家带来多少实质收益。

  此类“不文化”的“文化产品”,其最大弊害是将“劣币驱逐良币”规律发挥到了极致。这又有两层意思:一是此类作品耗损了资金。譬如最近一个热门新闻是:《东京审判》这部严肃影片,竟然是靠导演到处借债甚至“卖身”才筹集到资金艰辛拍成。对于一个饱受日本侵略之害、被迫成为

二战主角的国家,这真是一幕讽刺剧。相反,那些市场“卖相”好的垃圾题材,据悉却从来是不缺资金的。二是一些文化产品虽然水平低,但在炒作之下,却往往能挤占市场、挤占黄金频道时段。由此,这些作品在获恶评的同时,也往往使一部分鉴赏能力较差的观众被熏染,降低了欣赏品位。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