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继:新东方靠常识取得成功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1日10:31 南方报业网 | |||||||||
9月7日,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在纽约上市,董事长俞敏洪的财富突破18亿,成为中国最富有老师。 长期以来,不少中国知识分子的前途无外两条,或“学而优则仕”,或壮志未酬退求学术。而我国商业成功人士的来源,在传统上也不外两个:祖传的商业世家和断了入仕、治学可能的穷苦人通过奋斗发财。前者由于近几十年的特殊历史背景,在内地几近绝迹。因此
而新东方诸创始人和与之类似的上世纪90年代归国创业的大量高学历者们,却打破了这一樊篱,创造了“知本家”的神话,他们所从事的行业是无知识者无法涉足的,他们的管理经验、处事谋略都与中国传统上对商人的成见难符。他们的成功,成为诸多寒窗苦读者的希望,以鲜活的事实宣告了“读书无用论”之破产,比再多的思想教育、行政措施都有效。 对比取得惊人发展的新东方集团,众多公立高校,特别是获得大量国家支持、尽享各项优惠资源的某些“名校”,是否应有所反思?诚然,民办的新东方和这些公立高校在教育目的、教学内容、营利与否以及历史传统上,都不具有可比性。但有一点新东方做到了,那就是一切教学设置、人员安排、软硬件设备乃至一切项目的存废,都以学生是否满意作为惟一的判别标准。 德国教育学家洪堡在19世纪首创研究型大学模式,而英美的高校至今仍多是教学型模式。但不管哪种模式,“世界一流高校”无不把学生作为自己的核心,无不把学生评价之高低,作为教师升迁和薪酬的极大权重,无不把学生是否接受作为教学项目甚至院系是否开设的最重要意见。 新东方多年来奉行学生利益至上,未必多么高尚,而是不如此,就不会有学生上门,这是规则与制度的强大作用。随着我国高教资源的逐渐充裕,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建立这样一种机制:哪个教师、哪个院系乃至哪个学校教学质量低劣,学生考评意见最重,而不是与之相反,本末倒置地把精力全放在拿奖项、发论文、排名次之上。 不是每个高校都需要新东方那些在意学生评价、甚至讨好学生的教员,但学生至上是每个教育机构,不论公办、民办,都普遍适用的常识。这就是新东方的成功给我们的两点启迪。 (原载9月10日《新京报》,作者杨继,本报有删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