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曹林:中国人为何有闲却不悠闲?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9日06:25 南方网

  曹林

  在我们感觉中,动辄就举家出游度假的西方人闲暇时间比中国人多多了,但中国人民大学魏翔博士主持的一项研究表明,在休息与休闲时间方面,中国人已经处于国际领先水平。2000年至2003年,美国和英国年平均闲暇时间为156天和195天,而中国在2000年的闲暇时间就已达到6051.2小时,折算为天数是195.3天。(9月28日《北京晨报》)

  闲暇时间超英赶美?这个与公众感觉迥异的结果报道后在网络上引起公众的强烈排斥,我想问题出在研究者把“闲暇”概念与“纸上的休假时间”混淆起来了。从纸上的休假时间看,8小时工作制加上双休制度,两个黄金周加上春节元旦放假,中国人的空闲时间可能确实超过英美了———但“纸上的休假时间”不等于现实休闲时间。

  闲暇主要是一种主观有闲感觉,它是一种平静、自主自为的状态,是一种不需要考虑生存问题、心无羁绊的自由状态;亚里士多德认为闲暇是“手边的时间”,马克思将闲暇时间看作“自由时间”———从现实看,中国人“纸上休假时间”与自由闲暇状态的距离实在太远了。大多数人在种种生存压力下“有假而无闲”,生存状态好一点的人是“有闲而无暇”,只有少许人是“既有假又有闲还有暇”。中国人只是在统计层次上的“假期”上超过英美,而在现实层次的“闲暇”上远远落后。

  耶鲁大学陈志武教授曾提出“中国人为何勤劳而不富有”的问题,把原因归结为中国的制度不利于市场交易,人们的相当一部分勤劳对冲了制度成本———同样,中国人“有假期而无闲暇”问题也出在制度机制上。我们既有的GDP指标只是从数量上计算公众幸福,没有把工作能否为人们提供愉快的感觉考虑在内。正如有专家指出的是,当我们能够以较少的工作时间生产出与以往同样多的产品时,GDP并不能反映多出了的空闲时间所带来的好处;但假如我们把更多的空闲时间用来生产更多的产品时,却会引致GDP的增加,从而好像“提高了福利”。这种GDP对应着现实中一套歧视闲暇的工作意识形态,比如鼓励“战高温酷暑”,褒奖“废寝忘食”,讴歌“任劳任怨”,宏扬“连续作战”的加班精神等等。

  许多年来,我国一直实行的是低工资战略,一是为了国际竞争,一是为了国家资本积累———这导致普通劳动者工资增长非常缓慢,许多行业一份工作的工资已经越来越难以支付医疗、教育、住房等越来越高的生活成本,甚至连北大教授这么体面的工作也不得不通过兼职才能保持生活收支平衡。

  谈到国人闲暇贫乏时,很多人把问题归结到休闲观念、休闲文化、休闲方式等的缺失上———休闲是人的一种天性和本能,怎么可能不会休闲呢?其实根本问题在,闲暇是一种不为物所累的经济自由状态,可沉重的压力根本不能让表面上有假的国民有闲有暇。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