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张田勘:我们应该听懂丁肇中的话外之音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30日03:21 新京报

  诺贝尔奖得主、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在兰州大学作报告,有学生问丁肇中,“您预测一下,中国科学家什么时间拿诺贝尔奖?”丁教授回答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有1/4的诺贝尔奖应该是中国人的,至于什么时间可以拿到这个奖,我真的不知道。”(昨日《兰州晨报》)

  丁肇中的话,也许会给一直在诺贝尔奖问题上存在弱国心态的中国人,再次注射了一
剂强心针,也许仅仅是像其他预言者一样,随口说出的客套话而已。因为在这个问题上已经有不少人做出过相似的预测了,“未来是中国人的,21世纪是中国人的天下”。所以,1/4的诺贝尔奖当然该花落中国人之家,拿几个诺贝尔奖也不在话下。

  然而,要真正理解丁肇中的话,恐怕还得听话听声,锣鼓听音。表面上看,丁肇中的话与其他人关于中国人获诺贝尔奖的预测相似,但实则有很大的区别。别人的预测基本都给出了时间,要么是三五年,要么是一二十年。

  而丁肇中的预测却是:“什么时间可以拿到这个奖,我真的不知道。”所以,这样的将来时比那些有确切时间的将来时,只能说是一种更为艺术的预测。在这种没有时间的预测上,说可以拿多少奖项都可以,但是没有时间的预测等于是没有预测,因为说一万年可以,说100年大约也过得去。所以,丁肇中的预测等于是一张空头支票。

  为什么严谨的科学家会开这么一张空头支票?这在于如果按中国人的人口数量、智慧和干劲来衡量,大约拿个1/4的诺贝尔奖是不成问题的,但要真正拿到,更需要很多条件。可惜的是这些条件目前还不具备,所以他给不出时间。所以,我觉得丁肇中没有时间的预测是更为诚实的预测。

  其实,在丁肇中的话中,已经提到了中国人要获得诺贝尔奖的条件了。比如,不要盲从专家、要对自己有信心;做科学研究对意料之外的现象要有充分的准备;主持国际科学合作要选科学上最重要的题目;自然科学的研究是具有竞争性的,只有第一,等等。

  比照丁肇中提的这些条件和素质,我们是不是都具备了呢?很难说已经具备了。

  以“不要盲从专家”而言,在中国文化和体制中长大的人要突破这一点需要极大的勇气。对学术权威的过度崇拜和缺乏质疑创新的勇气,是目前很多科研人员学术追求的一个软肋。深谙中国文化的华裔科学家、艾滋病专家何大一曾感慨地说,中国文化太尊重前辈和权威,这让中国研究人员失去了很多重大发现和创新的机会。

  丁肇中给出的获得重大发现和成果的第二个条件是,“要选科学上最重要的题目”。在这一点上,我们的差距同样很大。不尽合理的科研管理机制,加剧了早出成果多出成果的浮躁心理,科研在一些人那里成为追逐名利的手段。全国政协常委张涛前不久批评当前的科研环境时说,现在中国每年统计的数万项科研“成果”中,90%以上无实际价值,形成了大量的“科技泡沫”。

  更为重要的是,丁肇中最强调的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理论如果没有实验的证明是没有意义的。当实验推翻了理论以后,才可能创建新的理论,理论是不可能推翻实验的。”反观我们目前所谓的一些成果,存在许多从理论到理论和拍脑袋的东西。

  为了科技的创新,为了一个民族的复兴,我们实在应该听懂丁肇中的话外之音。

  □张田勘(《百科知识》副主编)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