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新世纪周刊专题 > 正文

陈青蓝:医疗改革不是市场化的错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30日16:24 新世纪周刊

  20年过去了,我们现在能随心所欲地选择餐馆,要求服务员提供完备的"上帝"式服务,却不能同样便利地去医院就诊

  -陈青蓝

  多年前,如果拿出医疗体制改革来讨论的话,市场化会成为共识,因为当时计划经
济已然破产,旧有的公费医疗体制已经无法维持下去。而现在,当14部委成立协调小组讨论医改方案的时候,无论是政府的方案还是专家和民间的舆论,占上风的却是政府主导的"英国模式"和"德国模式"。这20多年发生了什么?

  先看一个成功向市场转型的行业:餐饮业。上世纪80年代早期,国营饭馆是如此的少,全国人民要吃饭的是那么的多。看上去要解决人们就餐的"基本人权"得不到满足的问题相当困难。不过感谢上帝,当时主管国营饭店的部门并没有出台一个"国营饭馆管理体制改革方案",提出什么政府主导的社区基本饭馆、国营大饭馆、国家级大饭馆三级就餐保障体系。而是放开餐饮市场,让民营资本进入餐饮业,国营资本完全退出。结果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就餐再也不会紧张了,可以任意挑选餐馆而不用排队了,餐馆还要想尽办法用翻新的菜式、优雅的环境、良好的服务、就餐的折扣来讨好我们。

  20年过去了,同样是由垄断形成的供应短缺,餐饮业能够很好地转型,而医疗服务业却步履维艰,医院就诊排队、高额的医疗费、医疗腐败、医疗事故等等乱象却不断上演。

  很多专家把原因归结为过去20年

医疗改革市场化路线的错误,认为医疗行业是一个不应该市场化的特殊行业,主要原因在于医患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占有信息优势的医生有可能诱导需求,使患者支付过度服务所需的超常费用。另一方面,由于健康和生命的极端重要性而使得患者对医疗服务选择缺乏弹性,在得大病时只能任人宰割。因此,由于医疗行业的特殊性,这个行业不能市场化。他们认为,过去20年
医疗体制
的问题就是过度市场化的结果,因此,我们需要由政府主导的"英国模式"、"德国模式"来替代现在的医疗体制,由政府出资开办社区医院,承担免费的基本医疗,大病则由社保和医疗保险来解决。这个方案尽管仍然在讨论之中,但看起来大方向已经确定,除了个别学者和媒体对彻底否定市场化路线发出质疑之外,似乎未来医改走政府主导的路线已经成为某种理论和共识,剩下的只是技术问题了。

  那么医疗服务是不是特殊到必须由政府来直接操作呢?所谓的信息不对称,这是在任何行业都存在的,医疗服务并不更特殊。在有效监管下,商业性保险机构的集中化的信息收集和谈判优势,第三方医疗鉴定和仲裁机构以及私立社区全科医生和转诊制度都能够解决上述风险。

  而过去20年之所以没有发育出这样的私立医疗服务市场,一个关键问题是:过去所谓的"市场化改革"并不是真正的市场化。医疗体制目前仍然是一个高度管制的行业,政府没有及时引入民间资本投资医疗卫生行业,也没有增加对公立医院的补贴,而是鼓励医院自己下海创收,以药养医,以至于造成了医疗费用的直线上升,人们无力承担医疗开支。一个国有医院占95%份额以上的行业,无论如何也谈不上市场化。在全国范围内,真正开始实施市场化的只有江苏宿迁等少数几个地区。而在国有医院实现民营化的宿迁,可以看到的是医疗服务质量的上升和价格的下降,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而当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的时候,所谓的"消费刚性"、"信息不对称"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说明真正的市场化提供的是更加优良和便宜的服务,而不是医疗体制失败的根源。

  此次

卫生部等14部委提出的方案,尽管披着"英国模式"、"德国模式"的洋外衣,打着社会公平的旗号,但把医疗问题推到"市场化"的身上,彻底否定市场化,从而让政府全面直接介入公共日常医疗服务,回到过去的计划体制模式,毫无疑问这是开历史倒车的行为。如此,必然遭遇到医疗服务供应不足、服务质量低下、医生缺乏积极性、技术创新缓慢等老问题,再一次坠入恶性循环之中。

  相关专题:新世纪周刊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