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继忠:新闻媒体能让游客文明吗?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0日11:41 四川新闻网 | |||||||||
刘继忠 “十一”、“五一”是国人出游的高峰期,由此滋生的旅游陋习长期备受诟骂,年年如此,今亦如此,但也有些新变化,那就是各大媒体掀起了讨伐旅游陋习的宣传攻势。此次宣传运动声势大、力量猛,涉及面全,消息、评论、图片、特写、通讯等各种形式齐上阵,有对旅客不文明现象的曝光,有专家学者的建议,有分析透彻的评论、有网友的建言建议
如此强大的媒体宣传战役,能改变游客乱吐痰、乱扔垃圾等数十项旅游陋习吗?在我看来,难。一是受众是顽固的,大众传媒在加强受众原有的态度是有效的,在改变其固有态度效果其微;二是媒体的宣传攻势不能有效传递不到游客那儿,而是传到了在电视机前度假“旅客”,传而不到位,谈何效果!但也不能说这次宣传战役没有一点效果。依据传播学理,其价值在于,一是引起了社会对旅游陋习的关注;二是初步形成了讨伐旅游陋习的舆论环境,让那些有陋习的游客有了心理压力。然若没有后续的舆论跟进,相关措施的实施,这点效果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化为乌有。 旅游陋习,说白了,不过是国民素质低下的另一种表征。关于国民素质低、国民形象丑陋,常在学术圈、日常话语中谈论,但谈论除了发泄牢骚,但多为采取措施,因此虽经十几年的教化,“丑陋的中国人”的形象依然在地球村上空飘荡,“妖魔化中国人”的风气并没有中国人经济的强大而有所收敛。其中,部分富起来的“暴发户”,“大款”在国外的不雅表现常常被人提起,作为中国人低劣的证据。 至于陋习的根源,不外是由于中国历史的惯性、中国社会的潜规则,传统文化的劣根性、经济不发达等造成的,似乎国人的陋习是前人留下的“后遗症”,跟当代人关系不大,至于解决陋习亦是时间的事。当然,上述分析是有根有据,十分有理的。不过也犯了一个共同的根本性错误,那就是从历史中、从经验中找病根,而不是从当下的社会、从现状中找病根,寻找改进、提供国民素质的路径、方法。毕竟,历史是不可能改变的,改变的只能是现状,也只能改进现状,才能求得明天的更美好、社会的更和谐。 人之初,性本善,子不教,父之过。陋习的沿袭亦是社会教育体制不合理的副产品而已。其一,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家庭教育被当下的日益紧张的工作机制挤压,家庭难以完成对孩子的公民素养启蒙,且部分父母本身的公民素养尚不过关,别说教育孩子了。就是不向下一代传递陋习就算是高要求了;其二,学校教育趋于功利化、旨在注重培养技能,却长期忽视对学生的公民素质教育,传统的德育教育偏重于意识形态的灌输,而不是合格公民素质的养成,这种缺位导致陋习在青少年群体中得以延续;再次,有社会教化机构的大众传媒,对国人陋习的批评、引导杂乱无章,且没有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其效果微乎其微的。三条因素综合起作用,陋习不流行也难。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得就是陋习改变的艰难,因此,要改变旅游陋习,仅仅有旅游公约、媒体讨伐战役是不够的,还应从家庭着手,从娃娃开始,从学校入手,加强公民素养教育,不然,下个黄金周,依然是陋习大流行周,只不过是换了个时间、地点、人物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