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新京报:发展基础教育比获诺奖更重要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5日02:09 新京报

  访谈动机

  2006年诺贝尔奖已经揭晓,这个吸引全球目光的世界顶级奖项为何具有如此影响力?诺奖代表的科研标准对发展中国家有何启示?本报就诺奖相关问题采访了相关专家。

  ■访谈专家

  阿龙·切哈诺沃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以色列科学家

  汉斯·约瓦尔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审委员会秘书长

  斯蒂汶·夏平美国哈佛大学科学历史系教授

  

新京报:发展基础教育比获诺奖更重要

  汉斯·约瓦尔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审委员会秘书长

  “科学研究需要才能、想法,也许还有一点运气。”

  

新京报:发展基础教育比获诺奖更重要

  斯蒂汶·夏平哈佛大学科学历史系教授

  “如果一个国家不想只在短期研究领域取得成绩,就应当支持基础性的研究。”

  

新京报:发展基础教育比获诺奖更重要

  阿龙·切哈诺沃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以色列科学家“应该更多地考虑如何从小学到大学发展教育,建立有科学研究实力的优秀大学。”

  新京报:自创建以来,诺贝尔奖在全球的声誉是其他奖项难以比拟的,你认为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世界通过诺奖找到共同点

  切哈诺沃:这其中涉及很悠久的历史,诺贝尔奖包纳了几大最重要科学学科。评选过程非常谨慎小心、专业、全面彻底,而且不带有任何政治偏见。此外,瑞典人在对这一奖项和颁奖典礼上的态度也极为认真,还有瑞典皇室的一贯支持。

  约瓦尔:首先,是因为诺贝尔奖历史悠久。当它最初设立时,国际奖项的这个想法在当时是个全新的概念。诺贝尔本人的思想就已经超出了他的那个时代。

  其二,诺贝尔奖的奖金丰厚。也许现在它的绝对奖金数额看起来不是最高的,但仍然相当可观。

  其三,设立5个奖项的想法也很独特。科学、文学和和平的结合能让全世界的人们通过奖项找到共同点。这在设立之初就是一个很吸引人的做法。

  其四,每年的获奖者都普遍得到了承认,由此形成了对诺贝尔比较正面的评价,此外,诺贝尔基金也是一个很稳定的组织。

  新京报:今年美国科学家包揽了诺贝尔科学奖的全部奖项,美国科学家为何频频成为科学奖的得主?

  切哈诺沃:首先是足够的资金投入,其次是对科学研究的极大兴趣和关注,此外还有体制问题,科学家能自由地进行研究。

  约瓦尔:根据评审规则,我们应该选取最优秀的科学研究成果。而当今的科研进展大多取决于大量的资金、设备和人力的投入。因此那些对科研作出最多投入的国家通常回报也最多。虽然不总会是这样,但有数据显示,科研投入和回报之间存在联系。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在科研领域的投入非常大,当然这都会提高取得进展的可能性。

  诺贝尔奖并非富国俱乐部

  新京报:有人说诺贝尔奖已经成为富国俱乐部,这并不利于鼓励发展中国家,对此您怎么看?

  切哈诺沃:诺贝尔奖是科研成就的象征,颁发它的意义不是为了鼓励。所有的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都应该重视教育和科学技术,实行开放的体制,这样科学家们才能在最理想的环境下从事研究。

  约瓦尔:我不认为诺贝尔奖是一个富国俱乐部。我们也非常希望能够鼓励发展中国家的科学家。虽然资金投入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但并不是唯一的因素。科学研究还需要才能、想法,也许还有一点运气。因此,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机会。比如在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上,获奖者来自31个国家,其中包括很多小国和并不富裕的国家。

  夏平:我并不认为诺贝尔奖的意义在于鼓励科学家,而是为了对那些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给予承认,不管他们是来自美国、瑞典或是中国。

  应多建有科研能力大学

  新京报:一个国家获得诺奖的数量是否能反映该国的科学发展水平?

  切哈诺沃:某种程度上是这样的,但是并非一定能准确反映该国的科学发展水平。我认为,一个国家不应该把获得诺贝尔奖作为该国科技发展的目标,他们应该更多地考虑如何从小学到大学发展教育,建立有科学研究实力的优秀大学,并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支持。最终真正让我们受益的科研成就很多都是最基础领域的突破。

  约瓦尔:能够部分反映一国的发展水平。在科技领域的投入越多,进展越快,获奖也越多。

  夏平:获得诺贝尔奖的数量并不一定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的科学发展水平。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科学人才的流动性。比方说,很多美国籍获奖者出生于别国,还有一些非美国籍获奖者是在美国的大学接受教育。由于诺贝尔奖非常重视“基础研究”,因此如果一个国家不想只在短期研究领域取得成绩,也应当支持基础性的研究。(采写 本报记者谢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