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晖:消除校际差距还需流动优秀师资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5日00:09 新京报 | |||||||||
《中国青年报》日前报道,京津两地兴起学前预科班,由各所重点小学举办。这种班是在过去的学前班被叫停后的“新事物”,学费不菲,有的收费近万元,但仍颇受家长追捧。这是教育领域“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新案例。 家长之所以如此重视孩子的小学教育,是因为他们相信,上了好小学,才可能上好中学,随之才可能上好大学。而为了解决择校问题,教育主管部门也曾采取了许多措施,比
解决择校问题,最根本的当然要靠将应试教育真正转变为素质教育,但这是一个长远目标,现实的解决方案应是谋求实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教育主管部门在这方面也做了努力,试图拉平各所学校之间的差距。但是,拉平差距的方向不应是削高就低,最理想的状态应是让比较差的学校变得像好学校一样好。 学校之间在硬件上的差距,可以通过调整教育拨款的方向,适当照顾差者而较为容易地实现均衡;而优秀的教师不可能在短期内批量生产,因此,要拉近或者平衡家长最看重的师资差距,在短时期内可以实行的一个有效办法,就是让优秀师资充分流动起来。 具体而言,比如规定他们在一定时期服务于特定的学校,并合理分布在不同的学校当中。教师流动起来之后,可能给教育管理以及教师本身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但这些问题并不难解决。事实上,现在不少地方已经实行城乡之间优秀师资流动的政策,而现在需要做的是,优秀师资的流动,也要在城市不同学校之间进行。 □朱晓晖(河南媒体从业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