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保平:一个非著名作家的三条严重失误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5日23:59 红网 | |||||||||
作家罗时汉先生反映城市拆迁之痛的小说《白沙洲芦家》终于出版了,“终于”其实是说这本小说写作之不易与出书之困难。 一面,这是一本介于纯虚构与真实之间的小说,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写的是城市发展,拆迁古民居的真实人事,既要反映问题引起共鸣,又要避免引火上身,单是写作技巧上就很需要费心思,即便技巧处理得当,直面真实还需要豁出去的胆量,要“不怕得罪官家、商
令罗时汉没有想到的是,自己还没招着官家、商家以及卢家的风,倒是先把同行的风给招来了。因为未经同意,罗时汉在自己的小说《白沙洲芦家》封底引用了著名作家方方的一组重磅文字,引起了方方的不满,认为“这是非常非常不妥当的”。笔者看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觉得罗时汉犯了非著名作家不该犯,却又常犯的严重失误,在此不防逐条举出,引以为戒。 第一个严重失误是没有照顾著名作家的“著名”心理。方方已经是全国甚至全世界响当当的大作家了,受世人敬仰,是有名望有影响有身份有地位的。对这么一个著名的作家,罗汉时在引用她的文字时,不跟她说一声,征得她的同意,而且还是从别人的来信中载取而用之,也怪不得人家有意见,在网上把私人信件全文公布备案,以示立此存照。罗时汉想得太简单,甚至太单纯了,他只知道方方“文坛口碑极佳,总是以侠义心肠帮助别人,扶助那些需要你帮助的人。”却不知道,著名作家帮助别人,并不总是无偿的,也需要别人帮助他--获名获利我不敢说,但至少也要满足一下著名作家的“著名”心理吧。你有求于著名作家,对著名作家表示十二分的敬重,讨好的话说得多说得有份量,让他摆足谱,端足架子,才能显示你的好意,才能够得免于追究。罗时汉的教训应该为所有非著名文人吸取,以避免重蹈覆辙。 第二个严重失误是没有为著名作家的安全着想。作家一旦著了名,就会拥有巨大的无形资产,和巨大的无形力量。因此,著名作家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引起方方面面的注意,有时会刮起一场风暴,这叫做“名人效应”。看得出,罗时汉之所以引用方方的文字,一方面是低三下四想让名人给自己脸上贴点金;一方面是想把著名作家拉到自己的攻守同盟里来,视为盟军首领;当然也是想拉虎皮作大旗,让著名作家给自己打气撑腰。因为他觉得方方关心城市人文,为保护城市文化曾大声疾呼过,积极地参与过卢家老宅的保护。可是罗时汉却没搞清楚一点,著名作家固然大声疾呼过,也有过非常之举,但她现在终究不是光脚的人,而是穿鞋的人,穿鞋的人怎么可能象光脚的人那样随便豁出去呢?那样损害岂非太大了?非著名作家想拉拢著名作家为盟,不想著名作家并不领情,还要站出来划清界限,明哲保身。看来,不为著名作家安全着想的行为,后果是相当严重的。 第三个严重失误是肥肉面前居然与著名作家“争食”。武汉圈子里的人都知道芦家老宅是一个写小说的好素村,是一块肥肉,谁都想吃。方方也曾到卢家老宅去了解过采风过,据罗时汉听说,方方也在写以白沙洲卢家为题材的小说。为此,罗时汉把自己收集的一些资料都提供给方方,还说“只要能使这个作品早日问世,署不署我的名都可以(如果署上我的名,当然更好)”。大概是方方太忙,老没见动静,罗时汉在给方方的信里就说,“如果你不写卢家老宅,那我就写了”。结果罗汉时抢先一步,把肥肉叨到了自己的嘴里。我们不知道方方眼看着一块肥肉被叨走是什么样一种心态,但至少是十分的惋惜,她在给罗时汉的信里说,“看得出你也下了很大的气力,但写成目前这样,我个人觉得是有些可惜。”可惜什么呢?可惜一块肥肉被一个非美食家叨走了?糟蹋了?还是这块肥肉本应属于我,只有我才能品出真味道来?现在,你把肉叨走了,还引用我的文字,这口气叫人如何咽得下?如何沉默得了?罗时汉的遭遇告诉我们,小虾千万别跟大腕争食,那自讨没趣的事。 以上三条,似乎是非著名作家常犯的严重失误,今借罗时汉一事,给默默无闻的为文者提个醒,切记为是。 稿源:红网 作者:廖保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