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余丰慧:工行上市应多做实事少谈第一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30日00:00 新华网

  第一次A+H同步发行、A+H发行规模全球第一、全球最大的金融股发行、A股市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发行、第一次A股采用“绿鞋”机制的发行、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最高发行估值倍数、香港公开发行冻结资金最高……工商银行上市创造多项中国及全球“第一”(10月28日《新华网》)。

  10月27日,工商银行(601398.SH,1398.HK)登陆内地A股和香港H股市场。这标志着
该行已经完成了财务重组、建立股份制公司和公开上市三项阶段性改革任务。

  作为四大国有

商业银行之首,工行的股份制改革一直被视为中国金融改革进程中的重要一环。其庞大的资产规模和沉重的历史包袱也使业内一直认为工行改革的难度很大。如今,在各方努力下,工行终于如愿上市,的确是可喜可贺。但笔者以为,成功上市只是为工行改革开了个好头,现在还不是庆功的时候。

  国有商业银行完成财务重组、改善治理结构和公开上市三个步骤,只是改革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上市后,工行仍面临风险控制和防范机制的构建、防止

不良资产反弹、防止国家巨额注资被经营不善出现的坏账吞噬、大幅度提高
竞争力
等艰巨而长期的任务,切不可因为诸多的“第一”光环盲目乐观。此次工行上市创造的诸多“第一”,大部分都是反映数量的数据,而不是反映质量的数据。有的只是发行方式上的创新,并不等于工行管理水平也已经同步提升。

  央行行长周小川说过的一席话,显得十分冷静和理性。他说,国有银行上市不是改革的最终目标。上市仅仅是整个改革过程中的前半阶段。他将金融机构改革分成“快过程”和“慢过程”。他认为,重组改制和发行上市是“快过程”,而公司治理、信贷文化、内控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慢过程”,就像“学习一门外语,提高外语水平”,“不用三五年是不行的”。

  事实也表明,工行改革中一些困难问题仍有待解决。与建行、中行相比,工行经营规模大、不良贷款多、资本充足率低,而国家注资却比建行和中行少75亿美元。虽然不良贷款已经剥离,但是,一旦出现反弹,资本充足率就会面临新的压力。我们还注意到,工行27日上市当天的走势是高开低走,一些媒体用“沪深股市27日高开低走,工行上市大盘长阴盖顶”作为标题,可见并不是所有人都对工行上市抱乐观态度。

  上市是否就改变了过去那种“准官僚体制”?“官本位”思想和机关化运行机制是否就此打破?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否能够真正建立?风险机制是否能够真正和有效构建起来?新增不良贷款能否控制在国际标准以内?这些都是摆在工行面前需要严肃思考的问题。

  希望工行在这次诸多“第一”的基础上,能够锐意进取,以丰厚的利润回馈投资者,在整体质量上勇争第一。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