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侯书议:杨振宁先生可以歇歇啦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31日23:59 红网

  作为世界著名物理学大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理当敬佩。不敬佩都不行,否则会授人以柄,你怎么不去也拿个什么诺贝尔奖的给我看看啊?显然是自己没事找事自个打自个嘴巴子。这是我铁杆的对于杨振宁敬佩的原因。

  但让我敢劝杨振宁先生歇歇啦,这原因可谓久远矣!他曾经力挺中国教育很成功,当时也曾有人发出疑问,后来也就不了了之,谁人也无权追求其说话的权利责任啊!对与不
对,他毕竟已经取得较为显赫的身分。但是,作为众大师和既定精英事实面前,他借用这个别人不得的“精英霸权”的庇护之下,屡次发话说,中国教育的成功与贡献,却就不妥了。一,中国目前面临“学历贬值”现象,这意味着高校教育走滑坡路,二,现在大学非议之声超级之多,意味着现实情况中,它自身有很多漏洞遮捂不严,暴露出的显性问题也就是有目共睹一幕了然。

  这次,杨振宁又发话,30日下午,杨振宁在

东南大学大礼堂给众多学子做演讲时,在“如何看待大陆的大学教育”这一问题上,杨振宁表示,从本科教育和社会贡献这两方面而言,即便是中国一般的高校都很成功,对国家贡献比美国大。20年来中国高速发展,很大的功劳来自高校,因为成千上万的人才都是高校培养出来的。(据10月31日《现代快报》)

  这样的论断,说

中国经济高速的发展,是有一大部分高校毕业生所做出的贡献,但是,回顾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中国经济取得的骄人成绩并非主要是因为高校培养人才所能左右的,中国经济的发展何尝不是所有人取得的骄人成就呢?譬如工农业战线的农民工人,譬如,从给该开放出走出来的一大部分没有接受过现代高等教育而不乏才能的人做出的贡献。按时间顺序推理,在恢复高考制度以后,若干年以内,包括就是年代之初的几年,掌握中国经济发展命脉的可以说,并非是现代大学生所能左右的,他们又工作在一线的权力,没有决定发展改革的权力,很显然,他们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在看看当时参与
宏观调控
的政府工作人员都是有一定年龄和资历的人物,他们的学历都是恢复高考前的文凭,当然后来也有进修的,但是,并不代表他们就是因为现代高等教育所赐的洪福吧?再看看当时对于中国经济发展起到补充作用的民营企业家,他们大都是小学毕业、泥水匠出身,哪来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机会,既然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机会,又怎能说现代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做出极大贡献。是的近几年之内国内民营企业家或者富豪团体,大都出自于高等院校的毕业生,也就是说,这一接受高等教育群体的人才渐露头角,并非能起到推动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动力,顺其逻辑,也就不能把中国搞等教育视为“功臣”,或者更为直接地说他们很成功。

  鉴于已经公开化的众多舆论、民情,各高校面临的是要自身找不足,去改革,去走向成熟,而杨振宁也许年龄上到了所谓耄老之年,受传统的中庸思想影响较浓,无可厚非吗?可以谅解,但是这多次言说高校多么多么好的言论,有点招人嫌,有点捧中国高校。但是别忘了一句话,正处于风口浪尖上的现代各大高校,经不起“捧杀”,也经不住“棒杀”。如杨振宁先生的言论绝对属于“捧杀”一种,这种热情洋溢的赞美之词,只能会促使各高校的一种自慰心理:哎呀,终于抓到救命稻草了,还是一大的精英话语!难免就会极度亢奋,不知所以然,进而飘飘然。如此情况之下,怎能促使目前中国教育的体制改革呢?这不是火上浇油,助纣为虐吗?不知助纣为虐是否过分,但愿大人不记小人过啊!

  以我见,中国教育现在需要吃的是一剂忏悔药,不是亢奋药剂。他们更不需要精英话语霸权来替他们撑腰说话,教育部的官员和新闻发言人,没有少替他们说话,没有少替他们鼓吹,而结果呢?还不是屡次发言,屡次充当和平使者的“光辉形象”,屡次说中国教育改革很成功,说公众不知情,媒体很无知时,哪一次又是全身而退呢?而每次不都是落汤鸡似的,灰头土脸,没有更多的证据来进行反驳,只得“忍气吞声”。我想事实胜于雄辩。实践证明,中国教育不是很成功,中国高等教育亟待改革。那么敢劝杨振宁先生可以歇歇啦!没事演讲不反对,你可以传授一下人生理念和思想观点,如季羡林一样,做点晚年的回忆录什么的,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或者你啥也不干,也没有人会说你,你都贡献操劳一辈子了,该歇歇了,安享晚年,游山玩水,也是绝对应该的。那样别人也不会说你什么。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