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评论 > 正文

易宪容:国有银行行为是宏观经济重要变量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31日14:57 新华网

  近期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整个宏观经济表现为调控效果初现,而且是少有的大好形势。但实际上如果实体经济真如所公布数据那样好的话,那么实体经济可能真的是有很大问题了。

  之所以这样说,原因有四:一,用市场化的方式进行宏观调控不可能立竿见影,肯定有一个滞后效应;二,如果这些数据是真实的,那么它可能是行政手段之结果,城镇固定资
产投资巨大波动对经济影响一定会很大;三,1-8月份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仍在高位运行(达到29.1%),而且推动本轮经济增长的房地产开发增长同样很高(1-7月份增长24%);四,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国内的宏观经济形势,国有银行的行为应该是一个最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

  国有银行职能将转变

  银行作为中国企业最为重要的融资工具或市场,银行信贷的扩张规模、经营效率、

银行改革的程度等方面都是与整个国内经济周期相关的。而国有银行在银行业中所占的绝对比重,也决定了国有银行的行为是国内宏观经济最为重要的变量。

  而国有银行的行为又与其职能的转变有关。随着建行、中行、工行的上市,四大国有银行的改革基本完成,它们的职能也将发生变化。可以说,国有银行的行为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都将可能与其职能转变如何适应有关。比如说,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后高层管理人员的工资待遇问题、国有银行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问题、银行信贷规模快速扩张而导致信贷过热问题、以及国有银行的运作机制转变的问题等等。

  那么,国有银行的职能是什么?在2003年底开始股份制改造之后,四大国有银行开始按照国际通行的监管标准和财务标准实行重组,从而使得四大国有银行为了提高资本充足率而收缩银行信贷;以各种方式压缩不良贷款,以便有利于引进外国战略投资者,极力提高商业银行利润率,为银行上市创造条件,从而促使国有银行完全市场化或商业化。而实际上,国有银行作为国家宏观经济的主要变量,它同样是国家信贷规模收缩或扩张、宏观经济周期之变化的核心。

  职能转变直接影响信贷变化

  在职能转变之过程中,四大国有银行的行为变化直接影响着信贷周期的变化。如国有银行对县以下农村地区的退出,国有银行的减员、压缩网点以提高银行业绩,从而导致边远地区、农村地区金融市场萎缩,中小企业融资问题面临进一步的困难。

  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一开始,国有银行为了现代商业银行的监管准则及会计标准,首先是对银行信贷的收缩,在所有者约束条件下实行更为审慎的信贷政策,以便各家银行信贷管理权的持续上收及贷前贷后管理力度加强,从而导致了四大国有银行资产和负债总份额呈小幅度下降,及2005年国有银行贷款主动收缩而股份制商业银行新增加贷款快速成长。

  中行、建行、工行的股份制改造基本完成之后,四大国有银行成了2006年新一轮银行信贷扩张的主力。在今年第一季度,全国银行贷款突然出现逆转,由早些时候担心的通货紧缩转变为快速扩张,一季度银行体系信贷投放1.26万亿,超过全年信贷指导性计划2.5万亿元的一半。而这种银行信贷快速扩张的结果基本上是国有银行使然,在这一轮的国有银行信贷扩张中,其信贷增加额从2005年的同比少增2601亿元转为同比多增2752亿元,国有银行一季度的信贷投放达到6005亿元,超过其他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总和。而最近的银行信贷增长下降,同样是国有银行行为变化的结果。

  在目前的情况下,一方面在改革中造成的巨大存差是这一轮国有银行信贷快速扩张的压力;另一方面,随着国有银行基本职能的转变,国有银行必然会从追求安全性向提高盈利水平的方向转变,而在目前存贷差收益为国内银行主要盈利模式的情况下,国有银行信贷快速扩张也成了一种必然。特别是中行、建行、工行上市之后,其手上持有大量的金融资源,只要政府劝说一停止,这几家国有银行信贷的快速扩张在所难免。

  在最近的国家宏观调控中,尽管央行希望通过银行信贷的窗口指导、银行的定向票据发行等方式来增加对四大国有银行的信贷控制,但是上市之后,四大国有银行一定会形成以现代股份制银行为基础的利益格局与运作方式。

  在这样的情况下,国有银行一方面会以银行的商业性或市场化,争取或行使国有银行真实的经营自主权,以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的一般商业银行经营目标为出发点而迅速扩张信贷及把负债资金主体投入到债券及拆借市场;另一方面,国有银行的商业性或市场化,必然会弱化对整个国家经济的金融支持及金融公共品的提供。但国有银行的改革成本、国家对国有银行的隐性担保并不会纳入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之成本。

  总之,四大国有银行股份改革完成之后,随着职能的转变,国有银行的行为也将发生很大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决定着国有银行的未来发展,也将成为

中国经济变化最为重要的宏观变量。只有密切关注国有银行的行为变化,才能真正把握国内的经济形势,找到国内宏观经济调控的切入点。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