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川:民营资本进入垄断业的破冰意义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2日08:03 长江商报 | |||||||||
“十一五”期间,重庆将通过允许非公经济进入垄断行业、培育八个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等手段,促进非公经济的发展。重庆还将积极鼓励新老民营资本进入新的领域,一是矿产产业,二是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域,三是垄断行业,包括电力、铁路、造船、航运等。(11月1日《第一财经日报》) 鼓励民资进入国企垄断领域,这是个不错的消息。这使我想起吉利集团老总李书福当
尽管“非公经济36条”已经颁发一年多了,但在落实方面并不让人乐观。日前,经济学家厉以宁就感叹:“‘非公经济36条’公布后,行业准入的大门,理论上说是敞开了,然而中间还隔着一层‘玻璃门’,想进入的人仍然被‘玻璃门’挡着,进不去。”厉以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甚至直言不讳地指出,“非公经济36条”的落实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准入问题。 “玻璃门”为何堂皇地横亘在非公经济面前?原因有三,一是垄断业为了一劳永逸地维护自身特权,势必不遗余力地拒绝竞争,甚至不惜动用各种关系对抗意欲介入的非公经济。二是允许非公经济进入的门槛太高,设置的障碍太多,绝大多数非公经济只能望洋兴叹。三是一些与“非公经济36条”相抵触的法律法规,既没有宣布作废,也没有得到彻底的清理。 因此,重庆允许非公经济进入垄断行业,这的确令人称道。须知,民营企业进入垄断业是多么得迫切和必要。以铁路为例,作为自然垄断的行业,暂且不说其服务之陋、态度之差和效率之低,单就不尽的霸王条款就让人心生不满。比如,火车晚点不给乘客经济上的说法。更不必说一到春运就涨价了。近来,针对铁路部门的公益诉讼层出不穷,其因正在于此。铁路系统不是不想改革,也改革过,但自己给自己动手术,自然见效不大。因此,目前有效、可行的方法就是让非公经济进入铁路等垄断行业。此外,根据相关资料,我国要实现《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目标,每年的资金缺口高达800亿人民币,这就亟需民资融注。对此,青年学者赵晓曾感叹道,“幸亏国家发展快,资金不足需要民间资金的加入,假如国家资金充足,民营进入的进程也许会更加漫长一些罢。” 必须承认,民营企业发展所遭遇的一大瓶颈难题就是融资难,认为民营企业个个富得冒油,指望它们有着花不完的钞票放在那里,然后一打开“玻璃门”,就会蜂拥而入,这并不现实。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民资进入垄断业领域能发挥多大作用还是未知数。但不管怎么说,重庆允许非公经济进入垄断行业,这本身就具有破冰意义。如何壮大非公经济,让非公经济进入越来越多的垄断业,并真正能在垄断业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应是公众所期待看到的下一步。 王石川(江苏南京资深评论员) | |||||||||